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发表的最新经济形势评估报告显示,欧元区正在走出衰退,显露复苏势头,只有意大利经济将持续萎缩。 2013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在连续衰退了6个季度之后,首次出现环比增长(0.3%)。同期,德、法、英等三大经济体也分别实现了0.7%、0.5%和0.6%的环比增长。然而,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2013年第一季度,经济却环比下滑0.6%,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都出现萎缩;第二季度的环比下滑幅度虽放缓为0.2%,但是同比下滑幅度仍高达2%。从总需求上看,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在内的内需严重萎缩是意大利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从生产方面看,当前意大利工业产出不仅远低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历史峰值,甚至还不及2001年的水平。2013年上半年,意大利约有6500家企业破产,比2012年同期高出5.9%。另外,该国失业率已一路攀升至12.6%,青年失业率更高达40%。民众生活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目前绝对贫困人口已激增至482万,平均每12.5人中就有1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中。 意大利经济复苏困难重重,以下两个方面尤其难以克服。其一,近两年来推行的财政紧缩措施对经济的抑制效应仍在延续。自2011年下半年被卷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来,在金融市场与欧盟的压力下,该国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紧缩措施,核心内容是增加税收与削减公共开支。紧缩措施固然是削减财政赤字的必要手段,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推行严厉的紧缩措施,不可避免会造成就业与增长方面的负面效应。其二,近几年累积而成的信心危机难以摆脱。意大利是受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欧元区国家之一,危机持续时间长,演变复杂,导致意大利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加之银行信贷持续收紧,在消费信心与商业信心之间已形成了一个相互抑制的“死结”,阻碍着需求与投资的复苏。目前看来,要在短期内打开这一“死结”并非易事。 中短期而言,意大利经济的复苏恐怕需要更多地借助于外部经济大环境的逐步好转。在近几年内需持续疲弱的形势下,私人部门的强劲出口已成为抑制该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重要防线(2011年与2012年该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5%和0.9%),同时也展示了“意大利制造”正在焕发的新活力。鉴于此,未来美国和欧元区整体经济状况的逐步改善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强意大利经济复苏的外需动力。 长期而言,若想彻底摆脱危机,步入可持续增长的轨道,通过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公共部门效率、激发经济活力与提振内需才是必经之路。目前来看,要切实推进改革,至少要逾越两方面的障碍:一是当前“碎片化”、缺乏稳定性的政党政治格局;二是改革必然触碰到各方面既得利益所引起的强烈社会抵制。实际上,随着金融市场压力的逐渐退去,当前意大利的经济改革似乎正在向危机前的“拉锯”状态回归。而鉴于意大利的经济分量,其黯淡的经济前景不免为初现曙光的欧洲经济复苏蒙上一层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