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
(QE)是长期悬在亚洲新兴经济体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9月份已经到来,QE是否退出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美联储对QE退出之路的态度一直是“雾里看花”。从最新公布的7月份会议纪要来看,几乎所有美联储官员仍赞同6月会议后新闻发布会上所确定的“依情况而定的政策调整路径”。即“如果经济按预期逐步改善的话,美联储将考虑在年内开始退出QE”。 “依情况而定”显然是一种“数据导向”。而本周五(9月6日)最新的美国就业数据将会登场,这个重磅消息必然会被空前关注并有可能引发市场的新一轮动荡。美联储之前订立的两个回收计划的启动前提,其中之一就是失业率达到6.5%,而7月份的失业率尚在7.4%附近。近期传闻的9月开启的量化宽松回收是否真正实行,或许就能在本周五初见分晓。 “数据导向”也意味着在经济复苏形势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美联储退出QE的过程可能相当漫长。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这一过程将会是缓慢的、波折的,也是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在他看来,最有可能的情形是2014年上半年,美联储开始减少美国国债券的购买,如果美国经济持续恢复,其需要1到2年时间完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最有可能的退出形式是,美联储先缩小美国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的购买规模,然后再逐步退出国债的购买,最后逐步退出对房屋抵押金融产品的购买。 夜长难免梦多,坏消息正在持续传来。
QE退出的信号持续发酵带来的资本流向的逆转,已经让经常账赤字较高的东南亚和印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胀严重,经济增速放缓,股市明显下跌。其中,印度货币卢比出现了50%的贬值。很多人担忧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再现,其实,虽然各种市场表征都很相似,但今日之亚洲无论在外汇储备规模还是外债负担等方面,都已经拥有较为厚实的“家底”来抵抗危机。 即使家底殷实,却不可否认这也是一场不小的浩劫。而市场最为关心的是,中国能否在这一场浩劫里安然无恙?虽然亦不乏悲观者,但在多数市场人士看来,中国不同于东南亚和印度,她仍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庞大,热钱流出的规模与之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比如中国的资本账户仍严格管制,资本不允许完全自由流动,由此形成了一道防火墙;比如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规模仍然可观和一直以来的高储蓄率……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的“铠甲”,意味着美联储退出QE本身带给中国的流动性风险并不显著。 虽然有“铠甲”护体,但这绝不等于中国经济不需要保持一份危机意识。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危机的传递效应很难让谁独善其身,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和印度等面临QE退出高风险的新兴市场国家都有密切的贸易投资往来。虽然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小,而且新兴市场原本占中国出口的比例就不高,但“防患于未然”的保护性应急措施仍然非常必要。 在美联储QE退出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最受考验的还是中国央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在海外资本“风云变幻”的背景下,如何准确预判形势、合理使用各种政策工具、有效调节社会预期,对央行而言是不小的挑战。而6月末的“钱荒”事件大抵已经给央行提了一个醒,或可使其未来的政策反应在时机和力度上更加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面对美联储QE退出的冲击波,中国虽不是百分百的乐观,但也不必太过悲观,只需做到“内外兼修”,在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加强自身改革,相信中国可以打赢这场货币“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