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洋奶粉等进口商品存在的国内外巨大价差,广受人们诟病。舆论一直认为,这种价差是国外厂商和国内不良进口商为利所诱,互相配合搞垄断和价格歧视的结果,因此,应对措施是降低关税和加强反垄断监管。但现实情况是,反垄断处罚未必带来价格的下行。实际上,行政干预措施从来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如果通过行政管制强行压低价格,结果往往是短缺和黑市高价。诸多洋产品的垄断高价和价格歧视,直接原因在于国内没有竞争对手,根源在于国内产业竞争力不强。 只要存在着垄断成分,即使是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市场的分割就必然带来价格歧视,即相同商品在不同市场中具有不同的价格表现。国外洋奶粉、汽车等商品,其市场结构通常为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比如汽车市场是寡头垄断的,而奶粉市场则是高度垄断竞争结构,消费者一旦使用了某个牌子奶粉后,由于身体适应性问题很少会改换品牌。由于地理距离造成的运输成本差异,以及关税等各种贸易壁垒的存在,国内外市场天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隔离。 在不同的市场上,垄断厂商为攫取最大利益,必然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差异,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对商品需求强烈、价格弹性小的市场采取高价策略,对商品需求弱小、价格弹性大的市场采取低价策略。可见价格歧视,并不一定造成进口货价高现象。当企业按照需求弹性定价策略而选择在外国市场低价销售时,在国际贸易中还常会引起“倾销”投诉。中国汽车市场上经营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国外厂商依然能以其本国市场数倍的价格销售出汽车,如此巨大价差是市场分割导致的价格歧视结果。例如,相同配置的雷克萨斯LX4700在日本的售价约合人民币30万元,按照82%的综合税率计算,在中国售价应为55万元左右,但实际售价却在120万元左右。 垄断厂商在不同国家实行价格歧视,最终还要依托当地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由当地市场消费偏好所决定的消费价格弹性高低,决定了是实行高价还是低价。一般而言,需求弹性较小、即消费者需求偏好比较强烈的定价较高;需求弹性较大的定价较低。如果两个市场具有相同的价格弹性,则经营企业会在两个市场上收取相同的价格。需求弹性差异,是造成国内外市场价格分离的重要原因。 比如,即使是比较全球化的市场,比如黄金,在对黄金消费有强烈偏好的印度仍通常有较高的黄金价格。因此,有些情况下,仅仅开放市场并不会带来价格水平的下降。我们时常听到抱怨政府对某类市场管制过多、不够开放的言论,以为只要放开,依靠市场竞争就会促使市场价格下降,其实是忽视了价格差异背后的需求差异。只有非需求弹性因素引起的市场分割,通过开放消除市场分割,才能达到消除市场价格差异的现象。 当前中国市场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在普通商品领域,非需求因素引起的市场分割早已不再存在。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许多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实际上都要比国外大。一般而言,富人才不太在乎价格而对高品质产品有刚性需求,整体上还不富裕的老百姓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对价格还是比较在意的,因为过上好日子的时间也不长,节约在大部分国人心目中还是一种美德。因此,通常而言中国市场上的需求弹性要比国外同类商品大。 从上述分析可知,洋奶粉在国内以高于国外的价格行销,并非中国市场需求弹性比国外小的结果,实际上中国普通百姓对奶粉钱比国外老百姓要更斤斤计较,他们之所以抛弃国内低价奶粉而选择高价洋奶粉,是因为没有选择——国产商品质量和安全性没有保证。洋奶粉的例子说明,是国产商品的品质不如国外商品,或者营销等手段技不如人,企业经营竞争力比不过人家,才导致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成功地实施了高价经营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