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通过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方案。一场新的关于要素市场开放、政府简政放权、监管思路改革、国际金融贸易融合的重点试验正式开始了。 无疑,新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中国贸易政策进一步开放的试验场。根据相关人士的了解,自由贸易区在贸易方面的改革政策,可能会涉及整合各类海关监管特殊区和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自由贸易区可能会在拓宽外商投资范围,鼓励贸易与金融、航运、物流、制造等产业更加紧密和有效地融合,推动离境退税和保税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名为“自由贸易区”,但是方方面面对于“自由贸易区”内的进一步金融改革,其实抱有更大的期望。一方面,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动可能会先行先试。另一方面,离岸市场金融和金融创新业务的推动和金融管制的放松,也成为广大市场参与者所热切瞩目的改革热点。 人民币的资本项下可兑换,一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里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很多国际人士都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全球性影响日益增强,人民币进行进一步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人民币自由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降低、金融风险的规避,也是推动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充分理由。 实现人民币的资本项下可兑换,无疑是下一阶段中国金融和经济体系综合改革里非常重要的一项改革任务,将推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史无前例地接近和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随着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的推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与交易、人民币汇率定价的市场机制和中国国内市场利率这一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都将会发生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上海自由贸易区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突破,那么自贸区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可能会远远大于简单的贸易和海关税收政策的改革。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在人民币国际化和可兑换诱人的前景背后,也隐藏着风险。比如,1997年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资本项下的本币自由兑换和资本流动,有可能会吸引关注短期投机收益的国际游资迅速进入和退出某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给其带来重大的冲击乃至灾难性的打击。 风险固然需重视,但这不应该成为阻碍进一步改革的理由。随着中国过去三十年以低廉劳动力成本、简单加工制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也就成了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成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从一定程度上讲,是释放改革红利和平衡改革风险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一方面,进一步的贸易、金融、税收乃至社会和监管政策可以在自由贸易区里先行先试,帮助各个方面分享改革的红利,也让改革的示范效应更容易在全国其他地方被接受。 另一方面,各个方面也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自贸区里的新政策,对新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提出第一手的意见和反馈,从而对进一步的改革做好准备。至于改革所带来的风险,成立自由贸易区就是希望以试验区的方式,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控制在自由贸易区内,以避免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某些改革政策的逐步成熟,也随着自贸区里对于改革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有效应对机制的形成,不排除可以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其他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也不排除从自由贸易区内逐步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的可能。有朝一日,全国的经济金融体制会接纳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届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改革,可能也就大致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