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月20日),本报《“爆炒”小区停车位》一文,对“买得起房,买不起停车位”进行了调查报道。停车位既是“商机”,也是城市管理的“危机”。但是,“危机”并不必然是令人不安的。在危险的同时,也酝酿着机遇。 在北京,停车位越发是稀缺资源。我们城市管理的重心,理应是如何缓解这个资源的稀缺程度,而不是用这个稀缺资源去卡另一个稀缺资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过度稀缺的资源导致过度紧张的社会关系。比如,在此前一份名为“关于首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中指出,要进一步控制汽车的保有量和使用,将合法停车位作为购车前提。这样一个建议,着实不是一个精细管理的建议。 正如我们看到的,在这个“建议”尚未成为“政策”时,停车位已然是稀缺资源。而一旦将停车位作为购车前提,毫无疑问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监管流于形式,逼着购车者去搞一些灰色的证明;另一个就是又给权力寻租打开方便大门。在经济世界里,但凡存在管制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寻租和黑市。 北京的停车位本就少,如果根据停车位的多少来决定购车的多少,那早就应该在北京停止购车了。所以,光想着通过限制的手段,并不算是高明的举措。甚至我们可以预见,如同楼市限购逼得购房者去离婚一样,用停车位卡购车资格,一样也会逼得购车者鸡飞狗跳,做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 价格高企,在于供不应求。解决的办法绝不能是一味地去打压需求,因为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它不在这里出现,就会在那里出现。根本之道在于扩大供给,只有供给消化了需求,价格才会降下来,问题才会解决。正如战后的西德黑市盛行,各种物品的价格都是高昂,占领当局的负责人虽然一直在用各种严刑峻法去打击黑市,但基本没什么效果。最后他们决定遵守供求关系这个古老规律,既然无法阻止,就加入他们。相对于黑市,占领当局开办了“白市”,将本来受管制的物品投入到市场,结果黑市渐渐消失了,而价格也逐渐企稳。 一直以来,虽然我们对反映供求关系的价值规律念兹在兹,却在某些时候并不把其放在心里。相反,我们还一直挑战这个规律,一直逆这个规律行事。历史上,太多的人在挑战这个规律的时候被撞得鼻青脸肿,但是依然有无数的后来者视而不见,认为自己比历史上的那些人足够聪明,足够幸运,足够有手腕。但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律。强行拂逆这个规律,只会制造出高价、黑市和寻租。 所以,将停车位与购车联系起来,预设为先决条件,一旦执行起来必然会引起混乱,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停车位成为下一个寻租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