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14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余额为46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良贷款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不良贷款余额则达2471亿元,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45%左右。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又新增310亿元,占全国新增总量的60%以上。
江浙地区不良贷款持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前些年钢贸、光伏等行业过度投资、过度发展,在整个经济形势出现下滑、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下,难以正常运行,甚至出现老板跑路现象。
那么,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是否意味着风险就将爆发呢?显然,还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与2008年以来银行的新增贷款相比,比例还是相当低的。倒是不良贷款的上升,可能引发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不信任”,从而进一步减少对实体企业的信贷支持,甚至加大抽血力度。
众所周知,2008年以来的这一轮信贷投放大爆发,受益的并不是实体经济,而是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商。也就是说,实体经济得到的信贷支持,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相对减少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更在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的大力“吸金”中,一个个变得更加面色苍白。
而面对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许多银行也抓紧了对实体企业的信贷管控,严格控制新增贷款,且贷款条件苛刻。存量贷款则能收则收、能抽则抽,导致多数实体企业陷入严重的资金困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放宽实体企业直接融资条件,拓宽实体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实体企业债券发放步伐的同时,银行却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进一步给实体企业施压。如企业通过发放债券获得的资金,只要经过银行之手,就必须附加一部分银票。否则,银行就以种种理由减少对企业的资金供应,放慢债券资金的发放速度,导致许多企业名义上获得了低利率的债券资金,实际上真正拿到手的资金也是“高利贷”。如果企业不同意拿上部分银票,银行还会立即要求企业偿还其他贷款。
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可以肯定,相关银行一定会更加变本加厉地从企业身上将“损失”补回来。那么,上浮利息、贷放银票、收取种种费用等方面的行为,也会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加难以生存。
眼下,为了帮助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摆脱困境,中央已采取了包括减税、放宽上市再融资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果这些政策措施得不到银行的配合与支持,那么,所有这些政策措施,都有可能打水漂。是的,银行也需要防范金融风险,控制不良贷款,但是,难道因为一时的利益,将实体企业全部压垮,银行的风险就可以得到防范了吗?不良贷款就可以控制下来了吗?
显然,银行的经营行为,已经完全超过了正常的市场规则,脱离了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没有经济的发展,金融也无法生存。银行的经营者们,应当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