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美国、日本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分别为3417.38美元、2455.47美元,我国仅为192.69美元。这说明国内信息消费提升空间巨大。 从宏观看,信息消费也具有明显的支柱产业特征。其潜在发展规模之庞大、产业链条之长、市场投资环境之相对健康、盈利模式之明朗化、技术成熟度及改进空间之平衡性、国际产业竞争地位之重要,也都非其他产业可比。 更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薄弱、缺乏原创、质量差、以量取胜、山寨化”等,这是以往业界对中国工业技术研发的基本印象。不过,信息产业很可能成为例外。近期中国围绕信息消费所展开的一系列政策动向,或许将推动全球第二次互联网革命,并带动中国工业实现“逆袭”。 从战略角度上来说,移动互联网是中国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的重要机遇所在:2G时代,中国可能落后欧美20年;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落后欧美5到10年;到了移动互联网,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用户大国,有机会去和世界的信息超级大国同台竞争。尽管当前庞大的信息消费细分领域涉及的技术和营销模式,基本仍然是欧美“舶来品”,但其被移植到中国,经过全球最大消费群体的大浪淘沙和“本土化”改造之后,实际上已有了很强的原创意味,甚至掉过头来杀回了欧美。 比如,腾讯在今年一季度成立“微信美国办公室”,负责美国微信用户的发展和研究;百度在亚太区的搜索应用已逼近GOOGLE;华为早就成为全球4G设备生产及应用解决方案的老大;手机安卓系统的开放性、苹果的App
Store等,也为中国手机APP开发创业者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良机。 虽然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局部创新的空间仍然非常大,尤其是基于3G和4G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正高速推进,而软件平台方面,基于几大智能手机平台的应用研发每个月都在以几何倍数增长。这都为满足信息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强大基础。 基于信息消费方面的技术创新,早已摆脱了烧钱模式,而是具有了强大的潜在盈利可能,这就为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借助于市场的力量,由市场自发进行选择,而不是政府部门的设计与扶持。过去也曾多次出现政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决定力量,忽视了市场,最终都付出了惨痛代价。在当前最具生机的信息消费领域,同样需要避免政府的过度“引导”、甚至直接介入具体的行业判断,避免重演光伏产业一哄而上、终至产能过剩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