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释放复苏信号。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第二季度英国出口激增,贸易逆差缩小,同时,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均出现持续好转迹象。另据知名市场分析机构马基特最新数据显示,7月英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由前一个月的56.9大幅升至60.2,创2006年12月以来新高。制造业PMI升至54.6,创过去28个月新高。
尽管英国经济在整个欧洲地区一枝独秀,但该国普通百姓却尚未尝到经济改善的甜头。
通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招致不满。根据官方数据,7月英国通胀率为2.8%,远高于该国央行提出2%的控制目标;第二季度英国失业率为7.8%,和第一季度持平。在普通百姓看来,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萎缩了,还是扩大了,意义并不大,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数据。然而,通胀率和失业率却与他们息息相关。通胀率上升意味着超市商品价格在上涨,失业率走高则说明他们之中有更多人面临失业威胁。
与很多国家一样,英国的物价上涨几乎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英国消费者组织“WHICH?”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生活成本不断上涨仍然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担忧食品、燃料和能源价格上涨。根据该机构调查,三分之一的英国人目前感到生活拮据,五分之一的人感到工作没有保证。同时,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大约950万个家庭)表示,他们在削减家庭开支。
更为不妙的是,百姓的实际收入在下降。根据最新官方数据,自2010年中期以来,英国人均工资下降5.5%,下降幅度位列欧盟27个成员国的第四位,排在希腊、葡萄牙和荷兰之后。
另据调查统计,英国目前大约有近一半的成年人感到钱不够花,在发工资前夕已然所剩无几,三分之一的人为了保证在发工资前不出现亏空,不得不捂紧钱包,削减开销。
不仅是低收入人群感到钱紧,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年收入为3万英镑的人也表示钱不够花。英国现在的人均年收入为2.5万英镑左右。一家酒吧的老板说,每逢月底,很多顾客的小费从10至20英镑的纸币,缩水成1至5英镑的硬币。
“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这恐怕是英国老百姓对物价的最深感受。英国政府表示,对控制通胀一时半会无能为力,看来老百姓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前几年经济不景气,加上仍在上涨的物价和增速缓慢的工资,让英国人不得不改变理财观念和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英国老百姓学会了精打细算,买东西开始货比三家,特别是在购买大件商品时,他们往往要逛几家商店,比较价格,然后再做决定。
经济危机也让英国人学会了存钱。英国一家网站的调查显示,88%的英国人表示,积蓄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非常重要;33%的受访者说,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遇到过收入突然下降或预算外大笔开销等突发情况,令其深陷财务困境,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