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式破产对我国的最大借鉴意义在哪里
2013-08-13   作者:李宇嘉(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世界汽车工业之都底特律申请破产保护,在我国掀起了很大反响。对此,笔者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如何客观看待、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到底在哪里。
  底特律破产事件在美国与国际上的反响比较平静,因为,城市破产在美国并不是新鲜事,只不过底特律刷新了破产城市的规模而已。自从1937年以来,美国有约600个市、镇、县等申请破产;过去30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地方政府有250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直接冲击地方税收,美国已有42个地方政府按照《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
  地方政府破产之所以在美国反应平静,还因为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基本上由机构投资者持有,债券违约和债务重组不会对国民造成大影响;在联邦制下,州之间及州内各地方政府间财政具有封闭性、运营碎片化,地方政府破产不会冲击所属州或县内其他城市或镇。像底特律破产不仅没有影响所属密歇根州的经济,也没有影响大底特律地区。数据显示,大底特律地区2011年的经济规模已接近2008年的水平,意味着恢复到了危机前的状态,经济复苏前景上与全美趋同;破产,本质上是企业和民众“用脚投票”的结果。让经营不善的地方政府破产,通过损失共担,让政府、机构投资者和民众深刻反思过去地方政府运营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债务重组来注入新生力量、消除沉疴痼疾,轻装上阵,能避免问题陈年累积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我国在中央地方关系、财税制度、政府运营等方面与美国地方政府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底特律式破产对我国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没有直接借鉴意义。但是,由于美国地方政府破产在根源上与地方产业结构、承债能力、税收和公共服务密切相关,因此,他们解决地方债问题的方式、约束地方过度承债的机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底特律式的破产对我国最大借鉴意义,就是要尊重产业发展和调整的规律,正视产业周期波动(特别是衰退产业)的冲击。以底特律为核心的美国汽车制造业曾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强大的汽车工会造成的高福利成本和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再加上韩国、中国低制造成本国家的加入,底特律汽车业滑入了持续衰退的通道,尽管美国政府通过节能改造来拯救汽车业,特别是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还特别成立拯救汽车业项目小组,但依然无济于事。实质上,美国汽车制造业的衰退,是美国从制造业大国向信息(硅谷)、金融(华尔街)和研发(高等教育)等产业上游升级的必然结果和典型代表,是全球制造业阶梯式转移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我国面临的人口结构、资源环境、社会问题、外部形势,决定了我国无法继续维持国际分工链条下低成本、规模化的比较优势,迫切地需要像美国一样果断地去除产能过剩、退出衰退产业,向制造业上游(先进制造业、制造业研发、核心技术等)演进。产业转移的规律是无法阻碍或逆转的,断臂求生,尽管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下滑、增加失业和削减福利等问题,但会通过“破坏性创造”为产业升级转型扫清障碍,而固守传统产业(甚至逆产业周期加产能、加杠杆)只能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引发系统性风险。
  底特律式的破产对我国的另一个启示是,以地方政府本级税源和其现存债务及公共服务供给来明晰其融资能力和空间,建立从源头上约束地方政府过度和无序举债的制约机制。底特律走向破产申请的导火索就是不具备融资条件,无法通过新增市政债来继续融资。而融资条件的丧失,盖因产业衰落和人口外迁(从高峰期的185万降至目前的70万)造成税源减少(房产税在过去5年下降20%,个税在过去10年下降了30%。),无法支撑债务偿还(180亿美元)、继续承债和公共服务(特别是200万人的养老金负担),进而陷入“公共服务下降—企业和人口外迁—税源下降—公共服务下降”的恶性循环。
  以上述逻辑来考察,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其实已不具备融资条件了,就因没有建立从源头上约束地方政府过度和无序举债的制约机制,所以还能一再突破限制,通过担保、影子银行、融资平台来获得没有偿债保障的新增债务。
  另外,如何在产业下行周期弱化产业周期上升时所形成的、固化的利益架构也是底特律式的破产对我国的启示。直到通用与克莱斯勒走上破产道路前一刻,工会才答应削减福利。福利增长的刚性增长要求直接导致行业上升时期的红利绝大部分被攫取,产业没有多少留成利润来为未来转型做准备,更无暇顾及行业下行时期的压力。在我国传统产业快速发展期,形成了多元化的、不断增长的(增长刚性考核)利益要求,这就决定了在产业下行周期,无法通过产业退出来弱化利益要求,这是我国产能过剩无法清理、衰退产业无法退出的主要原因。在传统制造业利润水平日渐衰落(我国工业企业净利润率只有5%左右,为国际企业的一半)、养老金压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对未来全局性的财政金融风险万不能掉以轻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国地方政府不会成为底特律 2013-08-13
· “中国没有底特律”更是隐忧? 2013-08-12
· 中国版“底特律之忧”完全没有必要 2013-08-09
· 千万别去底特律房地产市场抄底 2013-08-07
· 底特律申请破产是一重新发展机会 我国地方债风险需警惕 2013-08-0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