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北欧小国,却创造了“童话王国”的传奇,从经济竞争力到社会保障、政府廉洁度,再到国民幸福指数,均名列当今世界前茅,其成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被世人誉为“丹麦模式”,是以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特征的“北欧社会主义”典型代表。追根溯源,这一切美好现实和愿景的背后都跟丹麦历史上一位名叫格伦特维(Nikolaj
F.S. Grundtvig,1783?C1872)的大人物密切相关。
格伦特维是一位出生在18世纪晚期的丹麦牧师、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丹麦近代历史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丹麦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丹麦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无人能及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格伦特维可谓是“丹麦孔子”。政治上,他主张“自由第一,人人平等”。丹麦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文化与19世纪的民族浪漫主义运动密不可分,作为丹麦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格伦特维的哲学思想被奉为民族主义新形式。在教育领域,他首先倡导建立了“民间学校”,使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教育。其追随者建立的民间学校开展社区成人教育,保护和宣扬丹麦文化,对丹麦人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尽可能地亲近自然、终生学习等观念至今仍深入人心。在格伦特维智慧的指引下,丹麦从1813年的一个破产国家逐步走向自由、平等、互助、合作的大同社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格伦特维是一位全能的天才。他一生中在政治、宗教、教育和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开拓创新。他对丹麦当代历史、社会文化及丹麦民族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无人能及。”丹麦研究格伦特维的权威专家亨里克·维格-保罗森对笔者这样评价格伦特维。
奠定自由平等社会价值基础
据说,奥斯卡获奖导演、丹麦著名导演布里埃尔·阿克塞尔一次曾被媒体问到为什么要从丹麦搬到法国,阿克塞尔回答说:“为了摆脱格伦特维”。阿克塞尔的回答有些幽默的意味,但从中也可以窥见格伦特维对丹麦社会的深刻影响力。
为什么格伦特维在去世近150年后仍然对丹麦社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格伦特维所生活的19世纪丹麦历史环境。在19世纪上半叶,丹麦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而绝大多数民众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受尽贵族阶层欺压和盘剥,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1807年,英国对丹麦发动了战争,原本为中立国家的丹麦不得不与法国拿破仑结盟,共同对抗英国,随着拿破仑军队失败,丹麦也沦为了战败国。1813年,巨大的战争开销迫使丹麦政府宣布破产,一年后,丹麦不得不将属地挪威割让给瑞典。
格伦特维1783年出生于一个丹麦牧师家庭,受父亲影响他后来也成为一名牧师,但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传经布道生活。他深信,贫富悬殊是造成丹麦国家衰落的根本原因,因此,他积极主张“自由第一,人人平等”。
他以人人平等的理念创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民谣和赞美诗,被后人广泛传唱,为后来丹麦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基因的形成奠定基石。这些作品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如同中国孔子的《论语》一样,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你都可以从中找到指引。
1820年,37岁的格伦特维创作的一首民谣描述了他对平等社会的美好愿景:“也许别人的山里有更多的矿藏/ 但在丹麦/
即使穷人小屋里/面包也不少/ 这里没有人拥有太多/也没有人一无所有。”
经过约20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格伦特维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今天的丹麦实行的正是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高平等性和高均衡性的成功社会发展模式,世称“丹麦模式”,各国纷纷学习和借鉴。丹麦是全球税收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个人所得税率超过40%,最高可超过60%。与此相对应,政府向民众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广泛福利,人人享受免费教育和免费公共医疗,即使是普通民众也不会因为生、老、病、残等原因而丧失正常生活水平。而有能力的人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实现更富足的生活,并且通过高税收等社会收入再分配制度,帮助低收入人群和有需要的人。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发达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丹麦民众丰衣足食、生活无忧、失业不慌、生病无惧。丹麦成功转型为一个自由、平等、互助、合作的大同社会,国民幸福感傲视全球。
创立民间教育体系与农业合作社
格伦特维被公认为是丹麦民间教育的创始人。他认为,只有让民众受教育,使民众有文化,国家才能发展,才能实现国强民富。他推广“人生启蒙”(the
enlightenment of life)的观念,提倡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民间学校,让农民在农闲时间能接受历史、人文及科技等广泛知识的教育和洗礼。
民间学校没有入学门槛,不设考试限制,可随时入学。当时,丹麦的其他教育机构采用拉丁语授课,格伦特维却主张采用生活中的语言来传授知识。他的理念是,民间中学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而要更多地创造智慧与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不应仅仅满足培育社会精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平衡社会功能,将普世道德价值观植入民心。
1844年,按照格伦特维的理念兴建的世界第一所民间学校在丹麦日德兰半岛南部开学。在那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老师和学生之间在轻松的氛围下一起学习历史和文学,对社会现象展开自由思考和辩论。其后,民间学校的办学理念在丹麦全国上下得到迅速传播,并被推广到挪威、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甚至远及英国和美国。
如今,丹麦境内共有约100所这样的民间学校。这些学校并不教授具体的生存技能和系统性的专业,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社会共处,如何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这些课程是人生必修而一般学校又不设置的。
除了民间学校,格伦特维也是丹麦农业合作社的大力倡导者,这一运作模式今天仍然是丹麦现代农业成功发展的基石。19世纪下半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铁路运输迅速兴起,欧洲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粮食,这使得粮价跌至谷底,欧洲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英国首先出现了农业合作社,即分散的家庭农场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1866年,丹麦成立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
丹麦农民们在民间学校的帮助下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扩大贮藏设施,并通过合作社在加工和流通领域联合起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丹麦合作社运动的许多先驱,都是在民间学校受到启蒙。合作社模式使农民们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自愿合作,共迎挑战,推动经济与社会进步。而这一切,正是源于格伦特维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由于格伦特维率先意识到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将一盘散沙式的农民组织起来焕发出无穷力量,所以格伦特维也被研究者称为“丹麦的毛泽东”。
丹麦人心中的圣殿
格伦特维给当今丹麦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踏访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我们仍可以追寻到大师格伦特维的踪迹。为了表达对格伦特维的敬仰,丹麦人在哥本哈根市中心西北面约7公里处修建了一座以格伦特维命名的独特教堂和相同风格的周边建筑群。
在格伦特维逝世将近40年之际,丹麦人开始思考,究竟以怎样的形式来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这位伟人。最开始,有人提议建一座纪念碑,后来经过集思广益,更多的人觉得格伦特维是个牧师,还是建教堂最为合适。
教堂的建筑设计方案经过了1912、1913年两次全国范围的竞赛,建筑师P.V.
简森·克林特的设计最后脱颖而出。克林特的设计融合了丹麦最发达的西兰岛中世纪乡村教堂的城垛特色和以台柱分隔大厅与侧廊的哥特式城市教堂风格,大量使用了尖顶拱等哥特式元素,并通过对光线的利用,使教堂内部看起来宛如一座圣殿。它建成近一个世纪以来,也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典范和丹麦文化的一座丰碑。
教堂的外表正面看起来极像一架管风琴,没有过多的装饰,简约的风格却营造了一种肃穆、引人深思的氛围。
这座教堂也被认为是丹麦石工技术的巅峰之作。教堂的建造用了约500万块质量极高的米黄色墙砖,教堂内的每根柱子就要使用3万块这样的砖。所有的墙砖都经过细致的打磨,在运输过程中,被包裹在麦秆中再运到建筑地点。
教堂最高的尖顶高达49米,是由一块块小小的墙砖精心垒砌而成,初一看会让人感到自身渺小与高大教堂的鲜明对比,但是细想一下,这也恰好诠释了格伦特维所倡导的平等与合作理念:每一块渺小的砖头聚集在一起便造就了尖塔的挺拔和教堂的雄伟,产生出令人惊叹的完美和力量。它正如格伦特维一样,是丹麦人心中最庄严的精神家园和至高无上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