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杠杆,处于转型升级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经济需要这个杠杆来撬动。但IPO重启预期一次又一次的后延则不免让人失望。现在,本轮IPO暂停已经接近9个月,IPO暂停时间有望创出历史新高,而重启仍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为了不让IPO暂停时间实现“超越”,为了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应该尽快重启IPO。 首先,IPO尽快重启意味着资本市场改革获得了重点突破,其整体改革才能取得更大成效。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条经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重要。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实现整体推进的目标,要求推出的各项改革措施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切实落实“三公”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重点突破”则要选取牵涉面广、市场影响力大的方面推出改革新举措,比如新股发行体制改革。 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发行人、投资人、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是“四位一体”的:监管部门要制定严谨高效的制度,中介机构和发行人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不得造假,投资人也应杜绝违规操作。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才会让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满意。 本轮IPO之所以迟迟不能重启,恐怕与监管层力图协调这四方面关系以实现共赢有关。然而,资本市场的多数政策、规则都牵涉到财富和利益调整,很难找到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方案。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也如是。 从资本市场改革全局来看,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股市也有望一扫颓势,重新回到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这个角度考虑,IPO宜尽快重启。 其次,IPO长时间暂停,让实体经济发展缺少了一个杠杆,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对资本市场而言,适时重启IPO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的新动力之一。这是因为,缺少了IPO的资本市场,就相当于实体经济发展缺少了一个杠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就缺少了重要的推动力和“燃料”供应源。 管理层一直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并且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股市是提高直接融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今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2%,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比值为3.4%。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缺少了IPO的股市其直接融资额是显著下降的。 要想通过股市来提高直接融资规模,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市场要处于健康运行状态,而长时间缺少IPO的市场很难说是健康的。因此,只有将资本市场打造成为金融和科技的对接平台,才能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融资规模不足的现实问题。这既可为市场提供新鲜“血液”,又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IPO重启宜早不宜迟。 第三,尽快重启IPO,是“搞活”股市的一个重要策略。 本轮IPO暂停从2012年11月16日开始至今已近9个月,在中国股市历史上8次IPO暂停中位列第三。按照目前的市场预期看,本轮IPO暂停时间有望实现“超越”,因为排名第二的是近10个月,位居榜首的也不到13个月。 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起始于今年6月7日,当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于6月21日截止。本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启动已超过两个月,征求意见截止也已过一个半月,但IPO重启仍没有动静。在政策环境、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及资金面都支持IPO重启的背景下,市场将一些信息解读成是为IPO重启试水,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市场需求:尽快重启IPO。因为缺乏IPO刺激的股市,对资金来说总有一种“鸡肋”的感觉。因此,尽快重启IPO,也是“搞活”股市的一个重要策略。 此外,资金面完全能够应对IPO重启带来的融资压力。中国拥有大量的民间资本,这些资本因投资途径狭窄而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在房地产、大宗商品或其他商品的炒作上,搅乱了市场秩序。而适时恢复新股发行则为这些资本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出路。在流动性有充足保障的前提下,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IPO重启会进行得非常顺利。 最后,资本市场全面恢复融资功能,既是资本市场改革实现重点突破的象征,也是其市场功能得到完善的体现。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称,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理应勇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