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7日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限制竞争行为共被罚约6.7亿元,成为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惠氏、贝因美、明治等3家企业因配合调查、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被免除处罚。 此番奶粉反垄断调查,始于洋奶粉境内价格远高境外,以至于香港都要限购奶粉之时,终于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甚嚣尘上,多家洋奶粉涉事企业正在召回之日。时点的特殊,让此次调查有一种别样的意味。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事实却证明,洋奶粉也不一定就有质量保证,以至于雅培明知有问题却要求恒天然保密。此刻,消费者更迷茫了:我们该给宝宝喝什么? 一边是遭遇价格垄断挨宰,另一边是质量低下,要是两者只选其一,公众可能宁愿选择前者。现在的麻烦是,挨宰若是纯属趁火打劫,宰人者也不会重视产品质量。反过来,质量若是半斤八两,价格却判若云泥,自然就越发不公平。奶企通过合同约定、价格管控等方式实施价格垄断违法行为,当然应该重罚;可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最关心的还是:6.7亿元罚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无论是间接涨价还是降低品质,奶企手里“挽回损失”的牌有很多;特别是在如此畸形的奶粉市场上,消费者几乎丧失了理性选择的机会,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至于哪个害比较轻,不同消费者自有不同的判断。 在发改委启动反垄断调查之后,各奶企纷纷宣布降价,这应该算是反垄断调查带给消费者最大的好处。事实上,惠氏、贝因美等企业之所以同样存在价格垄断行为却被免于处罚,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很给“面子”,刚被调查就应声宣布降价。现在公众担忧的是,这个因为反垄断调查而掀起的奶粉降价潮,究竟能够管多久?这个恐怕就很不乐观了。 例如,免罚的某品牌奶粉日前已经推出了“新配方产品”,价格与反垄断调查前的旧配方产品价格一致,此前降价承诺中的“文字游戏”因此曝光在消费者眼前——为何要将降价范围特别界定为“市场上现有的”产品?因为,新配方新包装是奶企涨价的惯用噱头。 如果遭遇反垄断调查后,奶企只需配合调查并暂时宣布降价就能换来免罚,学会“这一招”之后,谁还会将反垄断调查真正当回事?反正风头过后,很快就能通过推出新配方新包装涨回来。 如果发改委开出6.7亿元罚单,可价格还是那个价格,质量还是那个质量,消费者唯一看得见的差别是:奶粉又换包装了。这无疑很扫兴,但在国产奶粉真正壮大起来之前,得力的价格监管和质量监管无疑仍是公众最大的期待。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不应该是一次性行动,而要有常态化监管,不能任由企业耍新配方新包装的小聪明。质监部门更该肩负起职责,不让问题奶粉流入孩子们的奶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