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告别“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08-07   作者:沈建光  来源:FT专栏
分享到:
【字号

 
  沈建光

  6月底中国银行间一场罕见的钱荒将中国央行推向全球关注的中心,国内外投资者与其他监管机构也期待央行对事件给出一个清晰的原因及答复。而这也使得上周末中国央行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备受期待。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本次报告对这一重要事件做了明显的淡化处理,仅用“货币市场利率短期波动”等寥寥几笔带过。而对于未来货币政策,央行依旧用“稳健”来阐述。所以,投资者仍旧困惑,毕竟谁也很难猜出贴上“稳健”标签的货币政策未来取向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从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来看,“稳健”实际上是指“中性”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宽松“或“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这一四平八稳,富有八股色彩的词汇内涵却变化极大。近三年央行货币政策总基调虽然清一色的“稳健”,但2011年为抗通胀,央行年内加息3次,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至历史高点21.5%,M2增速一度低于13%。名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实则是非常紧。同样,2012年也是用“稳健”,但在经济下滑压力之下,6月、7月央行曾两度降息,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超过6万亿,创以往季度数据的最高,占去年全年总量的四成,货币政策又变得非常宽松。
  另外,“稳健”政策下,黑天鹅事件同样接连不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的民间借贷市场动荡以及今年6月的钱荒事件。具体来看,2011年3月,全国民间借贷市场动荡,数十家企业出现了老板出逃,公司关门,员工讨薪等事件,截止当年9月类似的事件更是高达26起,引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一度达到顶峰。而今年6月,中国货币市场出现了罕见的钱荒,6月20日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全线飙升,紧张程度超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试问,如果上述政策都能冠以“稳健”之名,难道还能找出“非稳健”的政策吗?
  众所周知,每年货币政策基调都产生于上一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但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海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较快,很难相信全年不变的基调足以应对多变的经济形势。而在笔者看来,笼统提法本身不仅很难根据基本面变化传达出决策层最新政策意图,也容易造成市场理解困难甚至误读。比如,2007年年底之时为2008年货币政策定调是“从紧”,但那年全球遭遇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2009-2010,货币政策基调均为“适度宽松”,但2010年下半年中国面临新一轮通胀压力,央行不得不采取加息以遏制。总之,从上述情况说明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会超出预期,不变的政策基调难以指导全年货币政策实践。
  当然,有观点用央行“预调微调”的表态来解释笔者的担忧。诚然,预调微调有助于做出弥补,但在笔者看来,及时根据基本面的判断做出货币政策调整本来就是分内之事,而且仅做到这些远远不够,央行不仅需要适时根据基本面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并应该将判断与政策明确传递给市场。
  总之,笔者撰文无意于咬文嚼字,而是希望决策层可以提高政策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将政策导向传递给市场,毕竟减少猜疑才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笔者建议,央行货币政策应该摒弃用"稳健"的形容词,而是根据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比如通胀率为最终目标或广义货币增速为中间目标),明确公布未来货币政策取向到底是“收紧”、或“放松”、或“中性”。毕竟在现代中央银行理论中,明确央行目标并引导市场预期对于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至为关键。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央行: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2013-08-05
· 央行发布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强调调控“协调性” 2013-08-02
· 央行报告称货币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2013-08-02
· 美联储维持现有宽松货币政策 2013-08-02
· 发改委: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 2013-07-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