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圈内的热词显然是“电商”。近一周内,不但民生银行几个股东另起炉灶做起了民生电商,连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罕见地单辟章节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种种迹象显示,互联网与银行这两个行业正在加速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竞争,相互改变。 是什么推动了这种改变?是互联网对整个经济运行模式的重构推动这一切的改变。正因为此,马云才敢于牛气冲天地对马蔚华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无他,只是因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以一日无银行,但不可一日无网络。 这对于习惯了单向提供服务的银行,是颠覆性的改变。因为利率市场化与否,只是游戏规则的变更,但对客户主导权的易手,却是对生存空间实实在在的挤压。试想一下,有哪个行业能够在被他人扼住咽喉的情况下依然无虞呢? 事实上,过往十年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的更新速度之快,并不比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更迭慢。只不过,在互联网已经从单向传播的门户时代步入互动的社交时代之后,商业银行的创新脚步才明显慢了下来。 其中关键在于,随着虚拟世界的成型,各种线下传统的服务被改造成了应用模块。而网络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能够将原本被时间和空间完全割裂开的各项应用,以组合拼图的方式重构之后提供给客户。用更时髦的话来说,网络成了平台,银行成了应用。这是电商对银行最致命的冲击。 网络世界重构了资金必须流经银行的传统图景。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不仅第三方支付在蚕食银行的基本功能,其他各种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削弱银行的市场地位。大家所争的第一制高点,并非资金运用模式的创新,而正是资金是否从我这里经过。更为颠覆的理念则是,货币的发行甚至也可以绕开中央银行,由网络自生自灭。 但幸运的是,银行面对的现实并没有如此残酷。在当下中国,银行依然是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中坚。互联网虽然发展迅速,但虚拟世界并没有完全取代现实世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拥有银行账户,但未必每个人都拥有网络账号。互联网既然可以挟用户而与银行竞争,银行为什么不能借网络而将竞争的主导权重新夺回呢? 民生电商的尝试,是这种理念付诸实践的鲜活案例。实际上,早在民生电商试水之前,也有其他银行做过类似尝试。可惜的是,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迄今尚未有足以抗衡电商挑战的成功案例浮现。更多情况下,电商与银行反而成了好伙伴,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衡一直在巧妙维持着。 融合产生竞争,竞争加速融合。谁胜谁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都在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