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
2013-08-06   作者:张枫逸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8月3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一工厂发现,其去年5月份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部分原料销往中国。4日,经国家质检总局确认,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使用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涉事企业均发表声明表示,对涉及的问题产品采取追溯、召回等措施。(《新京报》8月5日)
  自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洋奶粉备受青睐。在公众看来,国外乳制品标准严格,监管规范,质量有保障,宁愿花高价钱也要买个放心。对于企业来说,“澳洲原装”、“新西兰进口”等金字招牌,更是招揽消费者的有力法宝。然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却让人们的内心蒙上了阴影。
  事实上,从雀巢、美赞臣检出三聚氰胺,到多美滋、雅培陷入虫子门,近年来洋奶粉频频爆出丑闻。就拿此次出事的恒天然为例,去年9月就有部分奶粉产品被检出有毒物质二聚氰胺残留。中消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婴幼儿奶粉投诉翻番,其中洋奶粉约占6成,这令人惊讶。
  按说,新西兰拥有世界上最为严格和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从牧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都受到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约束,即使这样,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中的肉毒杆菌,也不是监管部门检测出来的,而是企业自检报告的。甚至,此次涉事的毒奶粉销往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无一例外都曾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畅通无阻。
  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句话,“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新西兰毒奶粉事件,再次证明了这一常识。食品安全点多面广,从大型企业、餐饮巨头到小作坊、小摊贩,从生产、加工到储存、销售,每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存在风险和隐患,即使再严密的监管体系,再规范的执法流程,都无法完全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更何况,面对庞大的监管对象,有限的监管力量也是捉襟见肘、分身乏术。按照恒天然的说法,早在今年3月,企业便发现潜在质量问题,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对产品样品实施进一步检测,直至7月31日,才发现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可以想见,有哪个监管部门能为了一个样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去跟踪检测?
  可见,企业才是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只有食品企业加强自律,守信经营,我们的消费安全才有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为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集团在监管部门没有发现、安全问题尚未暴露的情况下,敢于主动自曝家丑,积极联系客户撤回产品,这也是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方面需要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考虑消费者的情感,摸着良心生产食品。同时,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使失信成本远大于守法成本,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此外,有关部门要联合企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产品追溯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