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操纵案还没完。两天前,每日电讯报又披露出新证据,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调查,15家银行涉嫌串谋货币经纪商发出足以操纵ISDAfix指数的交易指令。据说,随着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操纵案的曝光,银行之间的电话和Email记录相继被披露,一些证据开始指向ISDAfix利率指数(基准掉期利率),包括巴克莱、花旗以及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内的多家机构雇员已经被证实接受CFTC询问。 早在今年4月份就有CFTC进行调查的消息。尽管如此,这一消息还是引起公众兴趣。从Libor到ISDAfix,一向被信任有加的基准利率,成为操纵与腐败的代名词。Libor的最新进展是,被英国银行公会1美元卖给美国的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新老板期望通过变化和改革来重拾失去的信誉。而ISDAfix的丑闻,还处在继续发酵中,那些被提及的金融机构,会再次面临一波危机。 这是CFTC调查可能引发的影响。尽管公开信息并未指向巴克莱、苏格兰皇家银行等金融机构涉案,但这对处于寒冬中的欧洲银行业来说仍不啻于雪上加霜。Libor操纵案曾让巴克莱银行、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多家银行灰头土脸,从美国而来的ISDAfix操纵案可以预料会给正在去杠杆化中的欧洲银行业的复苏蒙上新的阴影。 欧洲银行业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尽管有着原罪般的咎由自取,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利率操纵案折射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荒谬。一般认为,公正、诚信是金融行业的基本价值观,利率应由市场决定而非人为决定。利率操纵案告诉市场,这些只不过是虚幻的想象,建构在其上的国际金融体系,不过是金融秩序的一种选择,并不是想象中的道德的选择,对金融体系的道德的想象更多的是人们的自我催眠。 从睡眠中醒来后看到的世界,才更接近于事实真相——利率甚至汇率的被操纵,是伴生历史的大概率事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更愿意用新的虚幻来蒙蔽自己的眼睛,因为真相总是太过残酷。对利率操纵案而言,新的虚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营造: 重拾Libor或ISDAfix等基准利率的信任。被操纵最直接的后果是信任缺失,而解决信任缺失的办法是解决利率形成机制的缺陷。比如Libor定价机制,之前的操作模式是20家银行上午11点提交借贷利率估值,然后得出当天的Libor利率,其缺陷有二:无法保证银行数据的真实性;容易被操纵。而被认为是替代Libor的选项之一的ISDAfix利率,由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以及路透一起合作创建,也是通过各大银行每天早晨向银行间货币经纪公司报出不同货币利率互换的报价来形成。这既需要从报价银行数量、报价方式等方面着手,也需要解决银行的混业经营问题。 加强监管。这似乎是各种金融风险屡试不爽的灵丹妙方,但却总以希望开始失望结束。尽管如此,加强监管仍是目前难以替代的解决办法——Libor即因异常未引起关注而纵容巴克莱等投行继续铤而走险,比如从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巴克莱与美联储就Libor相关问题沟通过10次之多。可以想象,监管力度加大是之后的主要选项,比如强化信息披露、加强报价监管等,以降低操纵的可能。 其实,上面所能营造的也只是虚幻世界的一部分。营造的程度好坏取决于时间,也取决于博弈。这就像火山,只要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尚未确立,围绕其的博弈就不会停止而进入稳定期。比如,Libor利率当时的操纵行为,早已被美国监管机构所知晓,而却一直引而不发。这是一场游戏,在这场游戏过程中谁都不用太天真,尤其是当你试图参与市场时,要认识到,利率操纵行为是常态,问题是你能总是跑在它前面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