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款成了贪官的“唐僧肉”
2013-08-01   作者:胡印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字号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两级扶贫办(市、县、区、旗)主任、科长等10名扶贫官员因贪污扶贫款,近日被法院分别判处11年至5年有期徒刑或缓刑。当地扶贫部门多人贪污,有的整体沦陷。这起特大扶贫系列腐败案,也首次揭开了扶贫领域的犯罪黑幕,拷问我国扶贫款发放使用中的“黑洞”。(《潇湘晨报》7月31日)
  巴彦淖尔市扶贫办主任不仅个人贪污,甚至伙同下属干部共同贪污;名目堂皇的扶贫项目,居然要返回项目金额的40%作为“活动经费”……在这些部门官员眼中,国家下发的扶贫款,俨然成了人人皆可分肥的“唐僧肉”。他们不仅完全无视国家扶贫款的制度设计初衷,忘记了底层民众的疾苦,甚至将扶贫款的发放、使用当做一项奇货可居、有利可图的生意来做。
  据世界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报告称,中国极度贫困人口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981年的43%下降至2010年的13%。不过,贫困人口的数目依然十分庞大。权威数据显示,按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年计算,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在广袤的中西部农村,依然生活着众多亟待帮助的贫困农民。
  责在扶持农民脱贫致富的扶贫办,居然沦为分肥扶贫款的罪恶渊薮,不能不让人感叹涉案官员的无耻。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钱不能贪占,这不仅丧失了一名官员的公共责任,也突破了做人的最后底线。
  扶贫款每每沦为“唐僧肉”,也折射出相关扶贫制度的不透明乃至缺乏约束。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扶贫款的流动使用依然高度封闭,社会公众既难以知情,也就无从监督了。在巴彦淖尔的贪腐窝案中,款项的发放、项目的确定,以及最后的验收,全部由扶贫办包办,只要搞定了具体的经手人员即可大功告成,贪腐成本可谓十分低廉。
  另一方面,相关审计、公示制度也不太健全。扶贫资金的划拨多没有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依然沿袭传统的层层下拨方式。在下发过程中,即便遭遇层层截留、盘剥,也因为缺乏相应的信息公开,而无从查起。比如,在巴彦淖尔窝案中,扶贫办索取的40%“活动经费”,并不是从扶贫资金里直接扣除,而是由获益单位和部门“先行支付”。这样,即便事后审计,也很难查出端倪。
  特别是,鉴于目前国家扶贫款的无偿性质,很多地方和单位均将其视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往往满足于拿到就行,哪怕支付相当比例的“费用”,也在所不惜。其结果,就是上上下下串通一气分肥。
  有数据显示,仅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贫困地区的综合扶贫投入就达2996亿元,如此庞大的一笔惠民资金,亟待规范使用。用于救急的国家扶贫款,不能总是被贪腐官员和无良商人肆意侵占。长此以往,不仅国家的扶贫政策很难完全起效,也会因此而减损政府公信力。
  当此之际,不仅要强化对扶贫部门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更要从制度层面增强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封闭运行,将扶贫部门的权力晾晒在阳光之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内蒙古分行出台《关于积极开展“五个一”千村帮联行动和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 2013-07-25
· 中石油上半年推出23个扶贫项目 2013-07-22
· 中石油19年投入扶贫资金5.3亿元 2013-05-13
· 证监会召开新阶段定点扶贫工作会议 2013-03-30
· 安徽财政多方安排资金支持扶贫开发 2013-03-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