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预期不明助长“唱空中国”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既有中国经济下滑超出预期的因素,更与决策层对经济基本面判断、政策指示缺乏一致性,含混表态导致市场预期混乱有关。比如在当前经济数据已经明显恶化,触及增长目标底线7.5%的情况下,仍然有政府高官表态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或者可以调低增长目标。而在国内悲观的经济形势之下,又制造了钱荒事件,将长期风险管理内容转化成短期危机爆发出来,加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使"唱空中国"势力得到很大的支持。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至少需要厘清如下问题的思路,才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与信心,为稳增长提供支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底线到底在哪里?有没有政策手段和时间维持增长底线?
中国经济二季度乃至7月以来的宏观数据已经说明没有政策支持可能7%的增长都不保。据笔者观察,当前大部分指标已经回落至2009年上半年水平,即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艰难的时刻,中国经济增长实则暗含着硬着陆风险。
具体来看,二季度GDP回落至7.5%,触及了决策层既定的增长率目标下限。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2003年以来新低,工业增速也与2009年上半年接近。而中小企业情况更是十分危急,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预览值降至47.7%,是去年八月以来最低,就业指数回落至2009年3月最低。另外,资本流出、出口负增长等等数据也在挑战脆弱的中国经济增长。
另外,笔者在海外路演时发现,当前大部分投资者对于今年经济增长底线的认识是模糊的,7.5%、7%、甚至相信6.5%的都大有人在。而基于此,市场对反周期经济政策是否推出、何时推出的判断又完全迥异。而正是由于对市场行为引导的缺乏,才加剧了市场的动荡。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增加政策透明度,参考美联储为QE退出设定条件,如今年7.5%,明年7%是底线,将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减少恐慌与动荡局面的发生。
刺激政策是否与“李克强经济学”相悖?
早前市场对于李克强经济学的讨论较为热烈,“不出台刺激措施”曾被解读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重要支柱之一。但在笔者看来,刺激与否需要因经济形势变化而异,并非李克强经济学的支柱。“李克强经济学”更类似于供给学派,其三大支柱或可描述为:理顺价格机制、打破准入限制以及涉足改革深水区。
鉴于此,笔者认为,7月果断政策转向体现决策及时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加快铁路投资等,既有助于稳增长,也兼顾了调结构的需要。当然,对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笔者早前曾在本专栏文章《四万亿刺激与调结构之辩》中有过详细阐述,概言之,可以归纳如下。
一方面经济下滑过快,结构性调整步履维艰,美国与欧洲都是例证。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洲经济增长受到巨大打击,二者先后采取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以抵制经济下滑。欧洲结构性调整做得更多,但严重衰退,面临更大风险,而美国推迟社保改革,大搞量化放松,反而成为全球资金的宠儿。实际上,在经济下滑阶段笔者很难看到欧美的结构性改善。
另一方面,调结构与稳增长并不矛盾,协调并进是最好结果。早前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教训在于银行承担准财政功能投资过度,因此未来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发行调结构特别国债,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领域,便避免重蹈覆辙,也可有效拉动投资,对稳增长与调结构均有裨益。
货币政策是关键
虽然事后央行已就此问题给出了解释,即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尝试也有其负面效应,即将长期风险管理内容转化成短期危机爆发出来,极易引发市场混乱。同时,利率高企传至实体经济,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增大,亦不利于稳增长。
另外,有观点认为,早前银行间利率大涨不仅是外汇市场变动、补缴准备金、短期资金需求增加等客观所致,也有谣言与海外基金做空等非理性因素。但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解释有些乏力,如果说海外市场确实存在看空中国的情绪,那么,在笔者看来,基本面下滑似乎为做空提供了基础,而政策缺乏透明与引导,市场预期混乱则明显加剧了动荡程度,为看空提供了机会。
因此,笔者认为,回击唱空的最好方式在于一方面加大与市场沟通,提高政策透明性与一致性,以及时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切实落实稳增长措施,发挥逆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笔者建议,在当前决策层政策及时转向,各部委协调配合的情势之下,央行货币政策可以做的更多。例如,考虑到当前通胀尚且不足为虑,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特别是,当前中小企业资金成本较高,通常10%的贷款利率,加上2.7%的PPI通缩,实际利率更高,央行应适时下调基准利率降低企业高额资金成本,防范硬着陆风险,这一决定宜早不宜迟。
当然,一旦经济下滑风险超出预期,降低当前高额的准备金率也十分必要。唯有如此,才能有力回击唱空中国论调。否则做空中国的并非别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