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7折的下限,并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底央行宣布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空间之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的又一重要举措。
利率市场化标志着由政府管制利率时代进入市场化利率时代,银行业从相对垄断时代进入完全竞争的时代。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是否会陷入“转型陷阱”,受到人们关注。
从上世纪80年代尝试建立金融市场、各地融资中心开展资金拆借活动算起,中国利率市场化走过近30年历程。从思路上看,基本上遵循着边际改进的思路。
多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形成了一个失衡的结构。当前中国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贷款利率也开始全面放开,但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同时,中国转型经济中存在着二元金融结构,即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分割。由于正规融资渠道的利率和信贷管制,大量资金游离于正式的金融体制之外,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传导较为复杂,整个市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一直以来中国多数金融机构迄今仍延续传统“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这是银行业“旱涝保收”的关键,然而这两年在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态势下,银行业的净利差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1年、2012年基本维持在2.7%左右,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降低到2.58%。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了“揽存争贷”,“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下降”的局面不可避免,银行会根据各自的资产负债结构、存贷比、资金的充裕程度、资金成本等因素来确定利率水平,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尤为激烈。因为中小银行不仅面临着利率市场化后产生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匹配,金融机构运用利率手段竞争也将日益激烈,由于中小银行信用程度逊于大型商业银行,部分信用程度较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就凸显出来,中小银行则不得不以高于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导致成本上升,这种“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的利率竞争格局很可能加速中小银行的出局。
此外,利率市场化也将进一步挑战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一方面,银行业期限错配问题难以消解。事实上,中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一直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银行存款以活期存款为主,而贷款则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种“短存长贷”所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银行还是有积极性大规模发展无需上缴准备金的表外业务来吸纳资金,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加剧银行表外业务融资成本的波动,因此这种期限错配风险会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资产质量仍将受到不良贷款反弹的挑战。由于管制利率实际上大大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基准水平会有所上升,这将大大加重政府债务利息负担,并反过来影响到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累计不良贷款为526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其中次级类贷款由去年底的2176亿元增至2242亿元,可疑类贷款由去年底的2122亿元增至2379亿元。
眼下受地方政府平台贷款质量波动、房地产贷款质量波动影响,部分银行拨备压力逐渐增大,资产质量波动反过来又影响银行的利润留存能力,在外部筹资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短期内无法筹到必需的资本数额。由于杠杆使用过高,信用规模迅速膨胀加大通胀或资产泡沫压力,在整体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信贷紧张和融资利率上升势必引发不良贷款攀升,并引发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这是对银行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巨大挑战。
可以想见,短期而言金融风险确实不容小视,但利率市场化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剂推动商业银行转型的催化剂。在没有存贷利差“保护伞”下的商业银行,全面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最终完成,势必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彻底重塑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格局,银行业必须彻底改变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与此同时,必须增加金融市场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通过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方面的显著增强推动中国金融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而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也必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