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在欧美国家经历艰难的“去杠杆”大趋势下,中国却启动了一轮“加杠杆”运动。在此轮“加杠杆化”过后,高杠杆率已经积聚了较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中国经济面临的“去杠杆化”压力骤然加大。
近两年,我们所能看到的无论是金融部门还是非金融部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面临着巨大的“去杠杆”压力。中国“去杠杆化”有三部曲:第一步,去年底银监会下发
《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简称10号文),以及日前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意味着主动管控政府债务风险,启动政府“去杠杆化”进程;第二步,今年6月份以来,以清理影子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
“去杠杆化”大幕拉开;第三步,企业等实体部门的“去杠杆化”将有望加速。
与金融和财政部门杠杆率累积的风险相比,实体部门杠杆率风险一点都不低。一定程度而言,中国企业债务隐患其实比政府债和影子银行严重得多。数据显示,2005~2012年,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债务总额由25.8万亿元上升至91.6万亿元,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这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报告,截至2012年底,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在65万亿元左右,相当于GDP的125%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债务50%~70%的平均水平。
更进一步的分析,中国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为何如此之高,这恐怕与结构性产能过剩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越是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其资产负债率越高。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局部行业、产品的过剩转变为全局性过剩。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水泥等重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都是比较严重的。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2年末,钢铁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同比微增了1.44个百分点,44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35%。去年,受全球经济低迷,产能过剩等内外因素影响,玻璃行业延续了2011年以来的需求不旺、竞争加剧的态势,有色金属行业资产负债率为63.26%。
今年以来,产能过剩进一步蔓延,不仅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数据显示,风电行业2012年末资产负债率同比上升了2.02个百分点,21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2.96%。今年一季度末,风电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3.13%,环比继续上升,有13家风电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50%。
而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产能过剩与政府投资驱动存在极大的正相关性。本轮中国企业杠杆比例高是2008年以来中国大规模投资刺激之后出现的现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一直以来“大进大出”的经济循环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周期性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叠加使矛盾进一步凸显。
金融危机以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扩张,使得对资金有饥渴症的地方政府通过表外贷款、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与其对接,大量资金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和政府驱动投资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部门负债率大幅上升,资产负债表出现了明显恶化。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也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倾斜,继续错配到产能过剩的行业,未来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受产能过剩贷款的影响将不容小视。
另一方面,“政府失灵”效应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行为,大量增量资金投向投资驱动型领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我们利用投资产出弹性来测算投资效率的下降。根据测算,我国投资的产出弹性已经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4.1下降到2008年和2012年的3.2和1.8,单位投资所带来的单位GDP增量下滑,资金周转大幅度放缓增加了融资需求,但现金流的创造能力却大幅度下降,这势必带来投资效益的下滑和实体部门偿债能力的下降。特别是目前经济处于下行区间,企业利润增速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导致企业账款拖欠现象严重、账款构成比例上升、账款周转率下降等风险开始显露,资产负债率风险上升。
实体部门的“去杠杆”涉及政府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实体部门“去杠杆”远比金融部门“去杠杆”更复杂、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