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因缴税及分红等因素影响致使银行间资金价格再度大幅上升,且当周并无央票及回购到期,被动补充流动性的渠道也告枯竭,但央行依旧按兵不动。业界普遍认为,从央行的态度看,显示其并不愿意轻易释放宽松政策信号,坚持流动性紧平衡的立场未变。 但依笔者看来,即便我们容忍经济增速下滑的承受力明显增强,也不能放任流动性大幅波动而不采取措施。6月末的“钱荒”危机即是央行果断采取适当措施才安然度过的。所以,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强调货币投放回归常态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勒紧腰带”或放任不管。理由如下: 首先,提速金融改革,以此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货币投放回归常态。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具体措施显然是要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的目的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金融资源。这个问题只能由央行来解决,而且是央行的职责所在。 在确定下半年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加快金融改革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服务。贷款利率市场化即是近期推出的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一项改革措施,各界认为这项改革会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从而增强经济内在活力。 至于怎么盘活存量,才能“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需要央行拿出调控的智慧,艺术的运用好调控工具,将月末、季末等特殊时间节点上的流动性松紧尺度掌握好。 其次,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等工具应适时适度采用,以保证货币投放渠道畅通。 外汇占款是货币投放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急速提升的时期,央行曾解释为是为了对冲高企的外汇占款。 央行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外汇占款减少412.05亿元,为7个月来首现负增长。假如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进入长期负增长阶段,或者说增量不大,银行间的货币投放将从哪里获得支撑?仅靠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和财政资金支撑,显然难以“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从目前到年底,公开市场将有5030亿元央票到期,其中4700亿元将在三季度到期,同期已无未到期的正、逆回购。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850亿元央票到期,但无回购到期。 因此,考虑适时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了。 目前,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大型金融机构20%,中小金融机构16.5%,部分特殊地区则享受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说,在保证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仍有相当程度的下降空间。据测算,存款准备金率每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将超过4000亿元。包括农业银行等国内外机构均做出了下半年央行将降准1-2次的预测。 第三,使用定向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来满足货币投放的需要。 可供央行使用的定向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多,比如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等,它们是央行提供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 7月1日,央行宣布已对部分金融机构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支持扩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今年以来,央行已累计安排增加再贴现额度165亿元。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额度为1620亿元,再贴现总量中,小微企业票据占比为45%、涉农票据占比为27%。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要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的关系,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从周小川的表态和近期央行的动作看,使用定向宽松工具将成为今后保证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 央行曾数次表态,下一阶段将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货币条件。 现在,月末闹“钱荒”有成为惯例的趋势,这固然有金融机构期限错配的原因,但并不能成为央行“袖手旁观”的理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 “该出手时就出手”,央行现在出手还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