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共有123只基金的资产管理净值低于5000万元,其中规模最小的方正富邦红利精选基金的资产净值仅有491.74万元。这意味着这些“迷你基金”处于或将清盘的“生死线”。 “迷你基金”众多,与近年基金的大量发行有一定关系。各家基金公司争相发行新基金,甚至不惜花钱请“帮忙资金”来撑门面。这与基金实际获得的市场认可不相符,导致基金规模经常在成立后快速缩水。另外,业绩变动等因素,也会造成基金规模“瘦身”。《证券日报》的一项统计称,截至7月14日,假设今年二季度末的份额不变,成立未满1年的次新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共有47只,最新推算规模与各自成立之初时相比,共计缩水177.54亿元,缩水比例为35.14%。 在成立不久就快速
“瘦身”的基金中,方正富邦红利精选基金较为典型。该基金成立于去年11月,募集期间有效认购23088.79万份,到今年一季度末的总份额为3600.79万份,二季度末进一步减少至517.78万份。成立才半年多时间,基金资产规模就缩水超过95%,使方正富邦红利精选基金尴尬至极,成为目前最“迷你”的基金。 按照相关规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是决定基金是否清盘的“生死线”。清盘等于宣告一个基金运作的终结,似乎显得很悲剧,其实,对基金公司及持有人来说未必是坏事。对此,监管部门去年12月已有过表态:随着产品审核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监管部门鼓励基金管理公司根据产品特点和管理成本在基金合同中约定自动终止清盘或合并条款。 存在一大批“僵而不死”的“迷你基金”,成为基金业的一大负担。“迷你基金”还可以请“帮忙资金”出手,从而摆脱濒临清盘的“生死线”。然而,正如“救急不救穷”,请“帮忙资金”非但需要额外的支出,而且“帮忙资金”撤退后仍会还原“迷你”规模的本来面目。目前,基金公司大多希望解决
“迷你基金”过多的问题,但谁也不愿意成为“出头鸟”,担心由此遭遇太大的外来压力并有损公司形象。有业内人士预言,首只基金清盘的案例出现后,必然会引发大量“迷你基金”主动清盘的现象。 投资者持有“迷你基金”,与基金公司一样陷入尴尬的处境。基金投资并非得益于规模迷你而“船小好调头”,相反,需要一定资金规模作为基础。倘若基金规模过于“迷你”,在投研、人才等投入方面,难免与几十亿规模的基金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拥有几个“迷你基金”的中小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寥寥,入不敷出,缺乏与大型基金公司相比的竞争力。优秀或资深的基金经理希望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愿默默耕耘“迷你基金”。多数投资者选购基金时也会主动避开“迷你基金”,使得“迷你基金”在规模上“咸鱼翻身”相当难。长期持有“迷你基金”,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投资行为。 私募产品中经常能看到清盘,据报道,今年以来共有164只私募产品清盘,其中50只为提前清算。相比之下,公募基金也不该羞于清盘。
A股市场长期走熊,公募基金经常伤得不轻,若公募基金不以清盘方式来优胜劣汰,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建立基金退出机制,将有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在当前“迷你基金”众多的情况下,有必要着手研究对各方皆相对有利的基金退出方案,尤其突出对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保护。同时,需要反思的是,为何新成立的基金容易沦为“迷你基金”。显然,基金行业的发展应更加注重差异化竞争,而不是一味争相发行新基金来寻求规模的扩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