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中国经济的上下限后,提振低迷经济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6月以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跟“稳增长”相关的措施就有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直至前日“三箭齐发”:对小微企业减税、促进贸易便利化以及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此外这一时期,财政部提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央行宣布贷款利率市场化,国办发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发改委要求加强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 相较于大规模刺激,新一届政府的刺激更多是局部刺激、温和刺激和微刺激。正如在7月24日常务会议上提纲挈领地强调,“要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释放改革红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前些日子,“李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走红,不刺激等三大特征经始作俑者传播而变得熟知。事实上,不刺激是不可能的,中国经济需要减速,需要避免引擎透支,但也绝不会立刻关掉引擎。否则,这就不是中国经济的改革,而是中国经济的灾难。 正如我们观察到的,刺激政策不仅仅是局限于产业的促进和投资的推进,同时也包括着改革刺激,诸如简政放权、减税、放开利率管制、向民资开放铁路市场等,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同时也在不动声色地调着经济结构。而且,李克强总理的改革思路一直是明晰的,也是他反复强调的,那就是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将“闲不住的手”一点一点从市场上抽回来,让市场恢复活力,让市场自己调整自己。 李克强总理履新以来,在多个领域都有调整和改革的措施出台,但是改革的力度并没有陡然加大,比如在最受关注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对于存款利率和住房贷款利率就没有触及。改革是勇气,是智慧,也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贸然掀起大动干戈的改革,有时候往往会连已取得的一些改革成就也丢失掉。在一些容易改革的领域,已经有着较为成熟改革条件的领域,先行进行微改革,有利于稳定市场的改革预期,也是为下一步的改革热身。即将在秋季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届时会有怎样的大规模改革刺激,可能更为市场所关注。 短短数月,尽管我们可以梳理出新一届政府的诸多微刺激和微改革的措施,在为经济增长持续提供驱动力,但更清晰的改革轮廓,更有代表性的顶层设计改革,可能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市场才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新一届政府的主动改革态势是明显的,对改革保持一份进取心,在当下一些地方出现改革疲劳症的背景下,更能提振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