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呈下行态势。GDP增长率一季度为7.7%,较上年四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二季度为7.5%,较一季度降低0.2个百分点。但综合分析,在连续两个季度回落之后,未来经济增长将趋稳。
分析短期经济增长态势,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变化。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行,主要是消费、出口需求增长放缓。一季度消费实际增长10.8%,同比降低1.3个百分点;剔除热钱扰动因素,估计出口增长率为6%左右,同比下降3个多百分点。上半年消费实际增长率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投资增长率较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剔除热钱因素后,估计出口增长率较一季度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内需(消费、投资)增长基本平稳,出口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滑坡。从未来趋势看,预计消费将平稳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会有所提高,房地产投资基本平稳,受这两项投资以及结构调整因素推动,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趋势将逐步改变,投资增长基本平稳;受外部市场环境向好、人民币汇率升值趋缓、支持出口措施增加等因素推动,预计出口增长将有一定恢复。目前库存处于历史低位,预计库存变动对市场需求影响不大。因此,从需求角度看,未来经济增长总体趋稳。
2003—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增长7.8%。为什么经济增长率逐级下降?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和城市承载力瓶颈制约。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发达国家经济,也使国际贸易水平明显降低,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明显减弱。从国内看,城镇建设粗放,存在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向一、二线大城市集中,而这些城市对此缺少预见和准备,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其突出表现就是越来越明显地抑制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近年来一、二线大城市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表明其承载能力已难以支持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汽车市场发展势头受到抑制。房地产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地瓶颈制约。2003—2011年,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比上年下降19.5%,据此推算,35个大中城市土地购置面积继续下降。土地约束直接抑制住房供给增长,为了稳房价,政策重点集中于管理买房需求,结果必然使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在一、二线城市供地制约和稳定房价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时期已经结束。
出口高增长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是国际金融危机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市场需求动力,这两个方面需求水平下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减弱。城市承载能力不足,还导致城市劳动力成本上升,房租、物流等成本提高,这些都压低了企业利润率,减弱了企业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可见,市场需求和要素成本条件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8—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主要是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刺激。它防止了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发展环境变化作用的叠加,防止了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但“一揽子”计划依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增长,使政府债务和通货膨胀方面的压力快速加大。随着刺激政策的适时退出,经济增长率必然回落。
我国经济除了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较大波动,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以上(见右图)。其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使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创业活力增强和生活水平提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而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高储蓄带来的资金优势,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形成的技术供给优势,有力地保障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些基本条件目前仍然存在,因而我国经济增长不会“硬着陆”。
从供给方面看,担忧经济增速进一步下降的依据主要是人口红利消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实际上,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3亿人,城镇就业人口3.7亿人,农民工2.6亿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总体上不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招工难、招工贵,主要原因是产业布局和城市承载能力问题使劳动力进城难、在城市留下来更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教育制度、择业偏好、产业升级等问题导致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正处于从简单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转换阶段,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在现实需求日益强劲的推动下,通过改革正在孕育成长,制度决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表明,我国正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说,我国经济增长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出现“硬着陆”。
从需求方面看,第一,消费增长具有较高稳定性。我国居民基本消费占比仍然较高,2011年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为36.3%,农村居民为40.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消费刚性较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支持基本消费的能力比较稳定;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尽管减速,但仍保持正增长,电子消费等新消费点扩大;汽车生产成本降低,性价比提高,市场需求平稳恢复。第二,投资增长潜力巨大。满足十几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制造业、服务业无论质量还是规模都需要有大的提高,工业化对投资的需求巨大;满足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需要,我国城镇无论规模还是基础设施的质量和系统性、配套性都需要有大的提高,城镇建设的投资需求巨大。第三,出口增长潜力较大。我国正在推进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已初显效果;正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出口环境总体向好。
此外,从制度方面看,改革的深化正进一步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政策方面看,2012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转向稳增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加注意稳定市场需求,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政策环境越来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从经济转型方面看,目标是适度增长中的调整转型,过剩产能调整、不良资产处置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和程度,不会引起生产链条、资金链条系统性断裂。
随着市场条件、成本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了,但在经济基本面支持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8%的水平。我们应把握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特征,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把稳增长与推进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效稳增长,又着力调结构,注重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把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结合起来,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做到稳中有为,使增长的稳定与转型的推进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努力推动经济进入平稳健康发展轨道。
应把稳定消费与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善供给、营造安全消费环境结合起来;把稳定投资增长与加强规划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增加需求压力较大地区的城市住房供给结合起来,与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城镇化结合起来;把稳定出口与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应通过适时适度、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防控经济风险,努力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潜在增长率区间,不断巩固经济在7%—8%区间平稳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