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复苏"前夜"的中国财政政策
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
2013-07-25   作者:闫坤 刘陈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2013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逐步企稳回暖,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Q E3)政策的预期也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日本继续实施所谓的“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持续的本币贬值来提振经济。总体上来讲,世界经济形势进入到复苏的“前夜”阶段,但进度可能不一。本轮复苏,“领头羊”可能是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复苏,新兴市场经济体需要承受一段时间热钱流出带来的“痛苦”以及经济基本面继续低迷的担忧。接下来两个季度,我国可能会面临持续的热钱流出压力,国内流动性状况堪忧。2013年2季度我国GDP增速为7.5%,这与我国年初的经济增速目标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我国经济可能存在继续向下的风险,我们预计2013年3- 4季度的G DP同比增速分别为7.4%和7.1%。随着2013年年底美国经济开始真正进入复苏通道,将带动我国出口领域提升,2014年年初我国经济基本面有望企稳回升。
    面对短期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中长期处于深度转型期的时代背景,要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镇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实施财政体制改革。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与热钱流出中国

    基于持续好转的美国就业市场数据和消费数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6月份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 M C)新闻发布会上证实美联储可能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减其资产购买规模(Q E )。接下来两个季度,我国可能将面临持续的热钱流出,而这一现象可能在2014年年初好转。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 E):箭在弦上
    从二季度的经济运行看,美国经济的复苏态势进一步稳定,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键指标逐步好转,进一步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目前美国就业市场、消费零售以及房地产市场均出现持续的企稳回暖迹象,美国经济也可能在4季度真正走上复苏的道路。
    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 D P恢复到正增长状态,随后在波动中保持经济形 势 的 总 体 稳 定 。2012年4季 度 和2013年第一季度,由于“财政悬崖”问题拖累了经济增长(我们预计在2012年4季度和2013年1季度分别拖累经济1 .2%和1 .5%个百分点)。根据高盛美国经济研究团队的预测,美国经济增速将在2013年4季度(同比增速达到3%左右)开始真正走向复苏道路,此时“财政悬崖”问题将自行解除,美国经济在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的带动下,进入潜在经济增速区间。
    基于持续好转的美国就业市场数据和消费数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6月份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 M C)新闻发布会上证实美联储可能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减其资产购买规模(Q E)。我们预计9月份的议息会议可能会真正实施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并可能缩减至至650亿美元/月(原先是850亿美元/月),并且在2014年上半年结束Q E。
  热钱流出中国
  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Q E 3),对中国而言是硬币的两面:热钱流出和有利出口。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逐步上升,可能使得热钱流出中国,造成流动性环境的紧张加剧。另一方面,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意味着更好的美国经济增长,历史上来看,可能有助于中国的出口回升。尽管如此,热钱流出和有利出口这两个因素在时间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时间上的差异:按照我们的预测,美国国债收益率提升可能早于美国G D P增速回暖,对于中国来说,可能出现热钱流出但是出口尚未受益的局面。程度上的差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对于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降低。

  中国经济应逐渐适应从“热”到“冷”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 .6%。其中,一季度增长7 .7%,二季度增长7.5%。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也就是说,二季度同比较上季度回落0 .2个百分点,环比与一季度略高于一季度0 .1个百分点。总体来说,二季度中国经济依然处于持续下行通道,全年完成7.5%的增长目标具有一定的风险。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金融危机前,我国的平均G D P增速为9.6%,尽管期间经历经济周期的波折,但之后经济又迅速回到接近10%的潜在增速上下波动。随着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等要素禀赋的变化,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正在经历一个系统性下降的过程,应该逐渐适应从“夏”到“秋”的过程,积极改善经济增长结构,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需求仍然不足。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为7.5%,较2013年第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与2013年全年G D P增速目标一致。宏观经济总体上在平稳增长的区间运行,但是面对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下半年风险依然存在。
  ———固定资产投资小幅下滑。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3 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投资已经进入惯性下行通道,4、5、6月份分别为20.1%、19.9%、19.3%。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三个主要方面来看,都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
  由于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上半年制造业投资63257亿元,仅增长17.1%;低于总体固定资产投资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和二季度出口形势平淡,都使得二季度制造业投资萎靡不振,未来改善空间依然有限。基础设施(不包括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投资27262 亿元,同比增长25.3%,包括的话增长为23.5%,较5月份累计回落0 .5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对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起到了拉动的作用,但是后续项目和资金来源等都会威胁基建投资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下滑。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82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但进入二季度以来,4、5、6月份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21 .10%、20 .60%、20.30%,呈逐月回落态势。同时正在酝酿的房产税试点扩大范围是否会影响下半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充满变数。
  近期中央就稳定增长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包括棚户区改造,西部铁路投资,加快信息建设,加大环保及保民生增长。这些措施从长远的需求着手,兼顾了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功能。我们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18%左右,略低于上半年的水平,但不会有太大的下滑空间。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1491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 收 入1 3 6 4 9元 , 同 比 名 义 增 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同比名义增长1 1 .9 %; 扣 除 价 格 因 素 实 际 增 长9 .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回落主要是因为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在回落,经济下行期企业的效益有所下滑,所以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速在回落。城镇居民从结构来看,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回落的幅度也不小,主要也是因为外部的经济环境趋紧,企业的利润有所下降造成的。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工业生产者价格继续下降。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与一季度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 .9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扩大1 .6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上半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 .4%;6月份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5%。总体而言,在总体经济形势不乐观的背景下,通胀很难有突出的表现,三季度通胀总体而言可能和二季度相比基本持平,通胀风险不大。
  ———货币供应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同比多增。初步统计,201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 .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其中,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 .08万亿元,同比多增2217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91亿元,同比多增3026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6291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 .23万亿元,同比多增8950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164亿元,同比少增93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 .22万亿元,同比多396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8亿元,同比少247亿元。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亿元。预计三季度降息和降准的可能性较低,信贷投放规模也很难超过二季度。信贷投放增速显著放缓,有利于通胀压力减轻,但下半年通胀依然呈现上行趋势。三季度流动性可能较2013年前两个季度略紧,6月底的“钱荒”局面可能不会重现,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预计在4%左右。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 .2个百分点。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环比增长0.68%。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12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上年同期为下降2.4%。
  ———外贸增速低位徘徊,等待海外经济复苏。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9977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出口10528亿美元,增长10.4%,回落8.0个百分点;进口9449亿美元,增长6 .7%,回落1 .9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1079.5亿美元。6月份,进出口总额3215亿美元,同比下降2.0%;其中出口1743亿美元,下降3 .1%; 进 口1472亿 美 元 , 下 降0.7%。总体来看,我国外贸形势依旧不乐观,按照本文之前的分析,美国经济增速将在2013年底开始走向复苏,届时我国出口可能出现回暖。

  深度转型期的财政体制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潜在增速的逐渐下降,全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制度红利已经变得更为迫切。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中国经济的深度转型期。经济制度的最终改革目标是建立能够给予经济活动持续的激励和提供长久的监督,促进机会平等,加快经济社会的纵向流动。历史上有很多发挥后发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成功地迈入了中等收入经济体的行列,但是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极少数的经济体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国家层面,就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避免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的增长,使得人民幸福,国家复兴。
  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实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提供一个具有持续激励,但又具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从而促使社会纵向流动性加快,避免出现社会阶层的固化。具体而言,比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预算的公开透明化,以及行政审批的简洁高效等,都属于具有激励和监督的制度改革范畴。政治学家王绍光在《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一书中认为,19世纪末美国的现代化开始于美国财政体制的现代化。财政作为庶政之母,连接着国家的财力和政体,财政体制改革无疑将成为我国在深度转型期实现“中国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国家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我国现阶段财税改革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收入分配、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法制化程度、提高财政在支持经济转型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可持续性、控制系统性风险。
  ———建设促进机会公平的财政体制,防止社会阶层固化,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性。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G D P迈过3000美元的门槛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人均G D P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长期停滞在某一个中等收入水平。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社会流动性。
  在财政政策方面,如何增加机会公平,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财政大力支持实现人性化的新型城镇化。官方统计的城镇化率包含了在城镇生活超过6个月以上的所有居民,这里面大约有2 .3亿人并不具有城镇户籍,在教育、医疗、社保和保障房分配方面都面临着机会不公平。财政应该大力支持实现人性化的新型城镇化,逐步覆盖这部分常住城镇但不能获得公平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庞大人群。第二,财政要大幅增加对教育和健康的财政投入力度。在财政资源的投入结构上,应该着重解决教育和健康的不平等。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教育和健康资源分配的平等,可能比总量更重要。以日本为例,法律规定,全国的学校设施和师资要尽可能统一标准,东京最好的小学人均教育经费不超过最偏远山区小学人均经费的2倍,而目前北京等大城市最好的小学和我国偏远山区小学的差距却何止20倍。第三,财政要进一步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减少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对垄断性行业进行差别化的税收或支出政策,促进社会的竞争性,鼓励创新。
  ———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人大对预算的监督、审议和修改能力。真正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人大对预算的审批、修改和监督能力。“十二五”期间内,彻底清理所有未纳入预算的各种体制外收费。按照2013年2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在2015年底前将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上缴公共预算的平均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档的资源类企业缴纳比例为20%,一般性企业为15%,国家扶持类企业为10%。并有计划的在中长期内(比如2020年前后),将此比例提高到30-40%,进一步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时,建议适时启动向社保划拨上市国有企业股份的试点,作为中长期社保资金缺口的有力补充。
  ———加快完成“营改增”,并以“营改增”为突破口,继续推进税制改革。“营改增”目前仅在部分行业试点,将来一旦全面铺开,意味着所有的营业税将变成增值税,改革会影响地方财政收支平衡。要破解这一问题,需要深化税改,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力量。未来的几种改革的可能性,也蕴含着未来调整中央地方税制关系的改革机会。
  ———进一步扩大市政债试点,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结构完善的地方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我们建议扩大地方政府通过透明方式独立发债的权力,逐步建立以市政债为主体的地方基础设施融资体制。同时,逐步要求发行市政债的地方政府公布资产负债表。加强地方人大监督、建立预警体系等改革来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打开作为“正门”的市政债发行,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卖地收入和城投债等“偏门”发展当地经济,从而形成财政和金融风险。
  ———建立财政收入的中长期预测体系,增强财政在支持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可持续性。首先,建议建立中长期预算框架,增强财政的可持续性,防范财政风险。我们根据名义G D P和财政收入,建立中长期财政预算框架(2014-2020年期间)。我们发现名义G D P和财政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98%左右。依据未来对于名义G D P增速的预测(假设2014-2020年,G D P实际平均增速为6%,通胀率为3%),财政收入到2020年可能达到23万亿,2014-2020年期间的累计财政收入为127万亿。第二,除了财政收入预测之外,还应该对中长期的养老金缺口进行测算,并提前准备应对措施,避免中长期财政风险,保障居民养老安全。(作者单位: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陈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世界经济或仍将按以往的道路运行 2013-07-11
· 三大风险挑战世界经济 2013-07-02
· 世界经济将进入“超主权时代” 2013-07-02
· 全球化进入全新阶段 世界经济将进入超主权时代 2013-07-02
· IMF:世界经济能承受美联储逐渐退出QE 2013-06-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