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欧盟应对新兴经济体挑战和对经济复苏诉求一致,被认为是双方开启《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的重要纽带。但在促进就业的方向、金融法规、农产品准入等多个领域,美欧看法不但有所区别,甚至还有矛盾冲突,让所谓的“纽带”看上去不那么牢固,会让双方谈判进程艰难前行。
美国近来强调从新兴经济体“抢回饭碗”。有机构数据显示,单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岗位就减少了600万个,而与之对应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化体系中不断发展、劳动力得到充分释放。所以自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就一直倡导制造业就业岗位回归,显示了极强的政治意愿。
反观同样是身受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之苦的欧洲,相关意愿就弱了很多,并且与美国促进就业着力点不同。有美国专家甚至建议欧洲决策层,应把解决失业问题同遏制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相挂钩。不过由于欧洲国家多数就业岗位已被服务业占据,比如欧洲70%的就业处在服务行业,挖掘就业潜力方向多从高新技术产业和可贸易的服务业务入手。
同为金融业极为发达的美欧双方,在本已复杂并处在改革道路上的监管规则如何协作统一上,任务艰巨。美国与欧盟监管机构经过一年时间协调,才就衍生品监管达成协议,可见分歧弥合过程之漫长。另外,对于欧债危机有推波助澜作用的评级体系,也是欧美在金融系统上的矛盾之一,欧洲不论是欧盟层面还是成员国层面都对美国机构持怀疑态度。
农产品等领域也是双方理念和税收障碍的一大屏障。在这些棘手的议题中,首当其冲是关税问题。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尽管美欧之间平均关税总体较低,但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高达18%。这涉及双方广大处于农业领域的人群,从而有可能上升到政治高度,给双方谈判带来不确定性。
另外,欧美自贸协议的架构蕴含更大商机,包括服务业和政府采购。相关商机的最大障碍是欧美对技术规格、标准、认证各有一套法规,重复检验、认证的成本等于使每项产品被多征10%到20%的关税。例如,欧美对汽车安全很重视,但技术规范不统一,所以汽车厂商想同时在欧美市场营销的话,要重复接受测试、认证,而且常需增加或更换某些零件,以符合到岸的规定,这些都要花时间和金钱。假如欧美统一汽车安全技术标准,厂商和主管单位都能省时省钱,消费者也能因成本降低获益。
最后,欧美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的1/3,比重居第一,欧美标准整合,可当做全球统一标准的基础。假设全球标准统一,欧美厂商生产更方便,不会因为遵守各国标准而使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