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安部牵头制定、搁浅多年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目前已经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有望在年内推出。居住证不会设置人才门槛,将覆盖所有外来人口。
就目前的信息来看,此次“居住证管理办法”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将外来人口的权益归属明确划分为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二是将不再设置人才门槛,实现外来人口的全覆盖。
之所以称上述两个方面为最大亮点,除了其进一步契合改革的终极目标——平权,更对改革的成本划分作了设定。正如国务院参事马力所言,目前户改已经到了高成本时代。这里的高成本,既指流动人口增加造成的改革成本累积,更指较之于人口红利鼎盛时期,流动人口之于城市的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边际效率下降了。这种现实背景下,大部分城市的改革热情显然难以激发。以北京、上海等地的试点为例,设置以人才为门槛的居住证,更多可能是站在城市自身利益的立场。
居住证制度改革的直接成本,首先关乎中央与地方的资源投入比例。有专家指出,在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中央政府应该给外来人口多、率先推动改革的城市,在财力上给予不少于所需费用一半的投入表示支持。事实上,既然将外来人口享有的权益分为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那么对应的改革成本也就应当作出明晰的划分。此外,包括财税体制、土地制度等在内的宏观政策调整,也应进一步回应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成本分担。
当然,居住证改革还牵涉到发展不均衡状况。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城市外部入手,推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必由之路。如大城市承受的改革压力最大,就有必要改变目前大多按照城市行政等级来分配资源的规则,缩小大城市的资源吸附力。
暂住证向居住证的变迁,最终要落脚到居民权益的平等。明确这一点,加大资源的补给力度,设计和优化改革的成本分担机制,就是重中之重。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如前些年郑州的户籍改革,最终囿于财力限制,不得不偃旗息鼓。单纯的居住证显然撑不起平权的重担,令人期待的“管理办法”仍只是写在纸面上的愿景,能否兑现,关键还是看“真金白银”的投入也即改革的成本,是否能真正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