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新历程,经济面临新局面。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又要对原有的沉疴积弊进行革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当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比如去杠杆、结构改革、理顺要素价格、简政放权、改善民生的同时,也要注意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过去几十年,靠着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而今,中国渐入老龄化社会,适龄劳动力渐少,以至于用工荒时常见诸报端。其实,以中国13亿人口之众,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力仍然不缺,只不过需要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尤其是转变僵化的教育体制,培养更多能够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同时,也要加强教育的多元化培育体制,除了大学以外,还要通过职业技校、社会培训,把现有的劳动力更多地培养为高级技工等职业人员,实现劳动力素养和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企业招人难、劳动力找工难并存。如何通过各种体系的教育和培训,把较大的劳动力基数变为新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再出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资源大国,但很多传统产业在过去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下,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去产能化成为新一届政府的主要抓手之一。如果通过新的科技手段和信息革命,让传统产业“旧貌换新颜”,比如让旧的资源产业通过升级换代,转化为新能源,或者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即便在消费领域,比如百货零售业,通过和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领域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商业运营效率,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无论是劳动力人口,还是传统产业,一旦进行“创造性转化”,二者就可以互为促动,更好地提升经济效率,促进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由是观之,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过程中,很多传统的优势,如今虽然变成了劣势或者是新的压力,但如果换一种眼光,通过教育培训或科技信息化革命进行“创造性转化”,劣势可以变优势,老树可以发新芽。在赓续“传统”和迎接“新兴”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舍此及彼、非黑即白,而是创造转化、互融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