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的“半年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录得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与以往动辄10%的GDP增幅相比较,已有幅度不小的下降。国务院向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今年的GDP增长速度确定为7.5%,现在半年过去,虽然仍然站在这个目标之上,但毕竟已经只有一步之遥,而且从分季度来看,第二季度的增幅已经触及7.5%的年度目标。联系第一季度7.7%的增幅,这两个季度的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较为明显的下行趋势。因此,下半年GDP增速是否能保持在现有水平不继续下降,充满了不确定性。 分析经济运行的状况,GDP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指标。在以往GDP高增长的时期,经济运行实际上积累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内需不足的状况下,政府为了推动GDP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扩张路径,导致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且致使能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已经影响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投资扩张的要求,货币也走上了一条扩张道路,超发严重,直接影响到了货币价值的稳定。因此,在本届政府建立以后,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力度,不再以扩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也不再频繁出台产业刺激政策来维护一些过剩产能。在宏观调控政策出现变化以后,一些行业的市场开始变得严峻,但这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此并没有动摇经济运行的根基。 实际上,经济形势如果恶化,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是随着大批企业无法维持经营而关闭,会增加大量失业人口。但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就业市场的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0多万人,农民工新增外出打工人数也有444万。这两个数据表明,虽然制造业的景气度在上半年出现了下降,但新增就业岗位还是在增加。自然,就业人口的增加带来的是职工收入的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实际增长率为6.5%。让人安慰的是,由于严控了货币扩张,克服了通货膨胀的生成因素,以往那种与GDP高速增长几乎形影相随的物价快速上升在上半年里没有出现,CPI同比涨幅仅为2.4%,比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它表明GDP的增幅虽然在下降,但随着调结构、惠民生的深入,经济运行的成果更多地以居民收入增长、民生幸福指数的提高来体现,而不再是由一个GDP指标来主导一切。 基于这样的分析,上半年度经济增长仍在可以接受的合理区间。最近一段时间,随着GDP增幅的下降,市场上出现了放宽宏观调控政策的声音,一些地方政府迫于GDP下降的压力,也对重启投资扩张政策产生了期待。市场出现的这种动向,其实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投资扩张来刺激经济习惯的反映,而它也正好说明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艰难。事实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并不是中央政府今年才提出的,但以往之所以未能见效,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正是因为一遇经济增速下降,调控就迫于压力而转向。因此,尽管经济增长出现了下行趋势,但宏观调控政策仍然必须挺住,不能为了短期需求而匆忙改变调控政策。如果今天再度为GDP增速的一点下降而急着改变调控方向,那么不仅半年来的努力将付诸东流,而且经济运行中原来存在的问题将继续积累下去,给后续的调控增加更多的困难。 当然,这并不是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一点问题也没有。必须看到,我国内需的不足长期制约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半年虽然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2%,但在GDP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仍低于投资,更落后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国际市场仍然处于低迷之中,对外出口的增幅大幅度下降,对GDP增长也构成了重要的阻力。另外,在投资构成中,房地产投资的同比增幅仍然高达20.3%,比上年同期加快了3.7个百分点,表明房地产调控的压力有增无减。但是,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现在新冒出来的,而是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均衡所带来的阵痛,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往后走,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目标往前走,加大改革力度。针对目前经济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应对措施,通过市场的创新和改革,经济发展就能够获得新的动力和活力,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不会轻易滑入“下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