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流动性充裕充足的银行业,瞬间发生了一场流动性紧缺,被媒体称作“钱荒”。在余波尚未完全消退之时,从监管层到社会各界都开始反思造成本次风波的深层次原因。
从深层次上追溯,祸首是我国资金价格即利率尚未市场化的原因。
面对社会融资大幅增加,银行贷款占社会总量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而其他社会融资比重直线上升到50%以上,银行等体系内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正在急剧萎缩。怎么办?商业银行开始谋变、开始“创新”。各类理财产品应运而生。其实就是变相绕过利率管制提高资金价格吸收资金而已。
理财产品吸收来的资金成本如此之高,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运用出去才能赚钱。不但现行贷款利率不能满足要求,而且,以贷款形式运用资金又受到贷款规模、资本金提取等指标限制。无奈就寻求到了逃避监管制约的影子银行,比如,通过单一信托计划以理财资金或自有资金买入信托受益权产品,计入到同业项目下(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类投资下),从而实现间接为客户融资、规避信贷规模资本金要求限制,又获得高于银行利率水平以上的收入。
因此,在利率非市场化情况下,在社会融资市场快速发展情况下,逼迫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出路、进行“创新”。
另一个原因就是监管滞后、监管反应迟钝。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对理财产品投资非标产品进行了量的限制,但是对同业资金投资非标产品则没有类似的规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上的制度空白、行动迟缓、反应缓慢是造成这次“钱荒”风波的原因之一。
目前,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被严加“监管”后创新出的同业业务“花样”带来的风险显而易见。首先,期限严重错配,短拆资金长期运用,并且短拆同业资金动辄都是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大额资金,一旦短期拆资金到期,长期运用资金又不能收回,而市场资金紧缺又拆不来新的资金,“拆东墙补西墙”难以实现,必将出现“钱荒”风波。同时,许多同业拆借都是脱离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而由基层行拆出拆入的。这种乱拆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就被列入“金融三乱”(乱拆借、乱设金融机构、乱吸收公众存款)之中受到严厉打击,不曾想到如今竟然死灰复燃。
其次,更大风险在于同业资金和理财资金的运用风险上。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套利,把资金都用来购买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产品,而这类产品大多流向了受到信贷投向限制的房地产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项目。这两类项目之所以受到信贷投向限制,主要是因为其风险大。大量的同业资金和理财资金流入这类项目里,其风险后患是巨大的。
因此,中国银监会一定要迅速对银行同业业务乱象出重拳整顿。最为急迫的是先叫停银行利用同业拆借资金和理财产品资金购买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产品;立即叫停商业银行基层行乱拆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