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指数半年来最痛快的一次上涨在昨天发生,一扫前些天回探“建国底”的阴霾。行情的最大动力恐怕就来自于对中央政府保增长与温和刺激的政策猜想,还有全球市场对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可见的未来仍需要高度的宽松政策”言论的积极反应。但是,市场对“李克强经济学”的解读是否准确,中美两国是否都会走向宽松政策,还有待观察。 李克强日前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要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外界认为这是对前段时间银行发生“钱荒”风波的隐晦批评,因为它加剧了市场的恐慌,使得大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变得过度悲观。如今,中央强调“稳中有为”,就被外界视为承认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释放宽松政策可能出台的信号。 当然,像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这种后遗症颇多的政策,大家也不用再期待。即便是经济形势比现在更加糟糕一些,也不会再启动相当规模的计划,但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刺激计划出台。李克强在5月曾经说过,“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 这话也有另一个解读,那就是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内是可以推出刺激政策与政府直接投资。所以,为了确保经济增长的“下限”——GDP增长率不低于7.5%,市场预期在投资、消费政策方面会有一定的宽松、刺激政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逻辑,昨天水泥、有色、煤炭等周期股疯狂上涨。 对于股市的欢欣鼓舞,我们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因为中央决策不是为了讨好股市,经济的基本面依然没明确回暖的信号,而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调结构”尚没有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底的增长而推出温和的经济刺激方案将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处置不当,后遗症也会相当明显。 首先,温和刺激政策确有一定空间。比如宏观调控在执行层面多是一刀切的政策,使得各地调控效果参差不齐,众人的反应也是褒贬有之。房地产的行政限购之下,一些地方将外来人口购房一股脑排除在外,缺乏利率优惠的都市白领在购买首套房时就背负沉重压力。这些政策“误伤”除让一些人有不满之声外,也显示一个道理:如果政策能够精准定位,即便是房地产业,也是有着政策微调的空间。这样,既不伤害原有政策的严肃性,也能保证群众合理的住房消费。最近,房地产企业融资开闸的消息,即便在“辟谣”之后,也出现了偏乐观的解读:只有适度增加供给,再多管齐下,调控房地产业的目标才可能更好地实现。 其次,保增长是短期目标,调结构是中长期目标,两者必须适度结合。“保增长”在最近十来年的经济发展过程,曾经屡屡被提出,市场对其效果始终是存在争议。当然,世上也没有完美的政策,尤其是中央政府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也不能苛求只有在方案完美时才出台,这种“完美”的方案即便制定出来时机恐怕也已过去。现在要紧的是在于找到一个两者的平衡点,我们认为只要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就业危机和局部地区的金融风险,就要继续坚持结构调整,对过剩产能进行整合,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与此同时,对于没有产能过剩的新兴行业、战略行业,就出台针对性的刺激方案,这是兼顾调结构与保增长的领域。 再次,1998年由于遭遇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及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中国罕见地出现了没有完成经济增速目标的情况,实际增幅与目标增幅相差0.2个百分点,时任总理朱镕基也承认“稍微差一点”。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面临的直接困难或许不如当时,但是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形势、社会各界承受的多维压力则可能远甚于当时,所以容忍“稍微差一点”的经济增速,这也是社会能够接受的结果,何况它是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 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在调低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的同时,也一致强调明年、后年中国的形势会好转,所以中国的经济可以像弹簧一样,只要是真实反映经济状况,数据压得低一些,步伐也就踩得实一些,来年可以跃得更高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