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助理王竹天日前表示,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按照国情来制定标准,不仅仅是要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还要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大家都拿欧盟的标准来要求北京空气质量的话,那天天都不合格。 消费者有权利要求更高的商品和服务,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企业中有能力者居之。在竞争之下,整个行业就会进步,就会发展,这是市场之道,原本就不需要政府部门为之操心。政府需要负责的是国民的健康,而且健康的水平和标准应该日益挑剔和严苛,而不是差不多就行,不是一时半会儿没事就行。 设定一个低标准,保护的一定是落后生产力。所谓促进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其实就是促进落后产业继续霸占着生产力的舞台,使其“合法的”落后。这种落后最终会被市场清算的,没有消费者会喜欢低标准的商品。但这种落后,恰恰是与消费者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产业,市场等得起,身体等不起。消费者不是小白鼠,被用来试验这种落后的危害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批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种崇洋论调,但却对“欧盟的空气比中国好”却深以为然。对于前者,我们自信不输于人,自信可以跟外国做得一样好,是支有锐气的矛;对于后者,我们拱手技不如人,承认外国的标准我们达不到,做不到跟人家一样好,是面很老气的盾,这难道不是现代版的自相矛盾吗? 我以为,动辄就抬出“国情”来,是政府部门的“懒政”表现,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想当然地就把自己的国民当成“二等公民”。国情是一个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但是我们不能沉湎于国情说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用之过度,但凡不想思考也不想解决的问题就统统推诿于“国情”。国情如果变成“陈陈相因”,那就是维持现状的代名词了。 我们看到太多的国情被用来当遮羞布和挡箭牌。社会保障不足,是因为国情;乳业国标倒车,是因为国情;收费高服务低,是因为国情;行政垄断理直气壮,是因为国情;飞机晚点误点,是因为国情;PM2.5高居不下也是因为国情……国情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国情也是一个痰盂,什么东西也都能往里吐。 大事上,涉及到我们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触动一些利益时,在向服务型政府提出更高要求时,“国情说”就会像祥林嫂一样,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小事上,具体某个机关单位部门出了“不为人民服务”的事情,在受到群众舆论考问时,“临时工”就勇敢地站了出来,只身挡住一切质疑和批评,以证明问题总是个别的,整体是好的。“国情”和“临时工”同病相怜,都是一种向后退缩的姿态,只想曾经拥有,却不想拥抱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