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打响存量改革攻坚战
2013-07-12   作者:史晨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字号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金融地位的显著提升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日渐提高。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股改以来的增量改革,在不触动原有利益格局前提下,以微观金融机构为改革出发点推动金融业实现了高速发展。可以说,金融的影响从没像今天这样广泛,金融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从没像今天这样紧密,金融受关注和重视的程度也从没像今天这样突出。
  当前金融业在经历规模大跃进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能过剩。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通过各种途径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走上了高风险、高收益之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剪刀差亦越拉越大。
  中国经济持续下行预示着金融增量拉动经济的发展道路走到终结。中国作为应对全球危机措施的“调结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措施往往只是针对实体经济,其实金融业的结构改革更为重要。
  中国金融体制在服务实体时面临三大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不合理、覆盖面窄。这三大问题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并进一步限制经济中最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群体。金融存量改革与实体经济结构改革并行的“双向调结构”才会释放出效率和创新。
  鉴于此,存量盘活首先体现为金融制度红利的加快释放。解决民间融资难的关键是打破体制内大型国企和体制外中小企业面临的双轨制利率。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步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打破隐性担保,使各金融主体风险自担、优胜劣汰, 重建市场风险定价体系。中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服务不够,但并非机构数量不足,恰恰是机构粗放设置的结果。而且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早已此起彼伏,在隐性担保下,无一不激进走上了复制国有金融机构“太大不倒”的道路。如果上述制度安排不能真正落实,再多民营银行设立也无补。
  其次,金融机构职能重新定位。金融业应从自我膨胀的发展方式中脱身,主动将自身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从解决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审慎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客户战略、产品战略、渠道战略等转型,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真正回归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银行业自身发展方式转变。
  目前“去杠杆”的过程实际上倒逼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商业银行该将自己已有的表内信贷资产盘活,将由表外转入表内的“增量”资产用好。非银行金融机构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功能,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通过银信、银证合作方式派生出的直接融资。
  最后,创新工具重新优化,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既要更加稳健地推动创新进程,更要盘活现有金融创新产品,以免陷入“推一个、死一个”的怪圈。资产证券化一直被寄予厚望。从中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看,步履蹒跚,深入发展受到制约。如由于没有建立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独立法律法规,一旦出现纠纷,基本权利在司法实践中会得不到法律救济。其次,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投资者极度有限、高度集中,商业银行同业交互持有现象突出。再有,资产支持证券缺乏流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资产的类型虽较为丰富,但每种往往只有规模不大的一两单,加上资产支持证券类型分散,档期利率偿付条件等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流。只有扩大规模推出更多产品,吸引更多市场人士关注和研究它,才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一、二级市场,使产品真正焕发生命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为中国金融业探路一个半世纪 2013-04-08
· IMF副总裁朱民:中国金融业应服务于实体经济 2013-01-15
· 社科院:中国金融业品牌竞争力不及格 2012-04-16
· 央行:继续推动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
2012-04-06
· 私人银行在中国金融业茁壮成长 2011-04-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