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后,舆论将焦点指向货币和信贷的盘整。其实,社会融资总量也有很大的盘整空间,盘活社会融资的存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系统通过多种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贷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其他融资方式越来越重要,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地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概念,这个指标包括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等多种融资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社会融资规模本身是增量,但它必然对应着一个存量,因此也有盘活存量的问题。所谓盘活存量,就是在增量不太大的前提下,对存量的结构进行调整,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这个存量明显过大。1-5月,社会融资规模为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51.9%。在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只相当于同期GDP的1/3。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大大高于GDP的名义增速。这说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用于支持实体经济,这是资金使用效率的损耗,由此可见,社会融资存量需盘活。 造成社会融资效率(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作为衡量标准)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链条被拉长了。在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链条只有一个环节:资金供给方(购买股票或债券)——资金需求方;在间接融资模式下,资金链条只有两个环节:资金供给方(存款)——银行(贷款)——资金需求方。但随着银行理财、信托等金融业务的发展,资金链条就不只是一两个环节了,而可能变成:资金供给方(购买股票或债券)——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银行或信托(贷款)——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购买理财产品)——银行或信托(存款)——银行(贷款)——资金需求方。这样,资金链条就变成了3个环节,还可能拉得更长。 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获得了较低成本的资金,不是用于主营业务,而是购买收益率超过10%的理财产品。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2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21%的资金投向是存款。 资金链条拉长之后,一笔资金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可能两次甚至多次被统计为社会融资规模,例如,先被统计为企业债券融资,然后再被统计为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2013年一季度,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两项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22%;而在2012年,这两项只占16%。这证明了,资金链条拉长是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资金链条拉长之后,在供给方和真正的需求方(实体经济)之间,就多了好几个中介,它们都要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成本提高了。而且,这么多中介阻隔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使信息变得不透明,埋藏下很多风险。 因此,压缩资金链条、盘活社会融资存量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监管部门应对企业通过银行、债市、股市融得的资金加强监管,规范其用途,减少企业成为金融中介的可能性。这也启示我们,对于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不能一味地鼓励,因为金融业规模的扩大不只是增加了融资便利,有时也会增加成本和风险。虽然中国金融业整体上是发展水平不够,但也到了综合考虑金融创新效益与风险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