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境外投资似乎与不动产结下不解之缘。近日中国平安将以24亿元人民币买下英国伦敦地标劳合社大楼。而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过去一年,中国买家购买了全美12%的地产,约计500亿元人民币;房价中位数约260万元人民币,居外国买家首位,且69%的中国购房者直接支付现金。 尽管寻求海外低价资产、追求财务投资的回报最大化无可非议,但屡掷千金的背后所暗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当前中国正在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尤其是最近国务院决定深化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改革,构建个人境外投资制度,以平衡境内外投资渠道,调整产业投资结构,并为未来其他层面的战略性改革提供支持。毕竟,海外收购不单单是短期资本利益增长的机会,它将更为深远地影响整个中国社会未来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塑。
鉴于此,首先应合理引导好海外并购,助推服务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升级最直接体现为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因为以知识、技术和人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经济,正在解构和建构经济社会秩序,带动微观企业乃至宏观经济层面的组织结构变革,再造社会生产流程中各单元秩序,并使一国经济和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最终体现在智能服务和知识产权创新上。因而,中国企业应不断更新自身存量知识储备,了解未来经济和技术变革方向,以此谨慎制定海外投资战略,发掘和捕捉能在未来具有战略投资价值的项目,加强新技术和其他核心技术的海外投资并购。否则,海外投资继续拘泥于资源性资产和不动产,风险势将日益突出,这方面日本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初的海外盲目投资值得警示。 其次,海外收购的本质是对话语权的博弈,是国家竞争力的博弈。话语权是关乎一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或核心技术、或品牌美誉、或服务价值等,最终都将强化自身国际竞争力,提高自身在国际合作博弈中的话语权。因此,目前正在发生的收购契机如果运用得当,将打破风险偏好与评估的非均衡性,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由此可见,海外投资如同猎犬觅食,切忌战略模糊和盲目。而要避免盲目投资并购,就必需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了解和熟悉未来经济和技术的变革航向。同时,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鼓励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主体进行境外战略投资布局,以市场主体的分散投资替代目前外管局、中投和其他企业集中式的海外投资并购,进而避免境外投资的唯政绩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