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幅2.7%——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CPI数据,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联系上周公布的6月份制造业采购指数和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下行之现状,难免让人平添中国经济可能失速的担忧。若再联系今年以来股市连续低位震荡,银行一度引发“钱荒”,以及PPI走势持续下滑,尽管4月份以后的经济数据尚待公布,但宏观经济在首季实现7.7%增幅之后出现整体趋弱几乎已可提前定论。不过在担忧加剧的同时,行业间的冷热不均也呈扩大态势,这不是坏事。 偏冷行业集中在钢铁、水泥、重化工领域,这些行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一方面它反映市场对“三高产品”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则反映结构调整初显效果。 偏热乃至大热的行业主要集中在IT、软件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国家重点扶持产业。这反映出经数年持续努力,产业升级已批量结出果实。 与业界和政府判断经济走势有所不同,百姓对经济形势好坏的判断主要集中在物价、就业、工资和消费四个层面: 物价上半年同比涨幅2.4%,6月份虽上升较快,但考虑到今年梅雨影响范围过大,禽流感拉动非禽类农副产品需求扩大导致价格攀升,目前的物价尚处于较安全范围之内,其隐含的潜台词是,万一三季度经济进一步走弱而非扩大投资不可,操作空间相当宽裕。 二季度就业数据有待公布,但今年全年计划新增就业900万人,一季度实际新增就业342万人。如果以900万人作基数,一季度新增就业230万人就算完成任务。可按一季度实际新增就业342万人计,并在二、三两个季度大抵维持同样的新增就业规模,那就意味着全年就业任务可在前三季度内超额完成。据此,对专业性极强的统计数据较为生疏的普通民众,也可得出两个朴素判断:倘若经济形势很不好,一季度就业数据不可能如此靓丽;今年被舆论视为大学生最难就业季,可实际情形是,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好岗位难找,起点较低的岗位和待遇一般的用人单位则普遍为招工难而犯难。 前5个月国内工资涨幅接近13%,远高于不到8%的GDP增幅。工资涨幅大于经济增幅既有劳动者用脚投票、劳动执法日趋较真、舆论倒逼、产业升级等综合因素使然,亦不能排除企业赢利尚说得过去(这也是衡量经济运行态势尤其是运行质量的一个直观视角)。不然,企业即使有留人之迫切,也拿出不钱来挽留员工。 二季度内需数据尚未出炉,可一季度该指标增幅是12.4%,比同期GDP增幅高出4.7个百分点。虽说中间有个春节因素,但多地汽车限购,尤其是全国性反对铺张浪费型消费亦对内需作了反向拉动。两者相抵再剔除物价涨幅因素,一季度内需增幅较去年同期仅名义回落0.1个百分点,实际很可能呈正增长。否则就无法解释,一季度内需对GDP增长贡献率比去年高出3.7个百分点(达到55.5%)。 一段时间来,尽管业界普遍期待政府重开投资闸门刺激经济,但中央始终不为所动,继续强化结构调整决心坚定。中央底气从何而来?这就有必要分析另一组较隐蔽的数据,它们是:今年前5个月,广西、湖北、贵州、内蒙古等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幅均未能达到年初预设目标,而此前几年经济增幅连续低于全国平均增幅的东部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前5个月经济增幅均高于全年预设目标,这很值得深思。它多少说明东部这几年痛苦的结构调整,很可能已进入一轮收获期。 因此,上半年经济运行未改平稳增长态势,随着城镇化在下半年全面启程,经济继续平稳增长仍可预期。此判断是否过于乐观,本周末或下周初行将陆续公布的上半年一揽子经济数据将给出更确切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