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针对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资金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在十个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我国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暴露出了与此不协调的问题。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的资源过多集中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 自去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了持续的下降,尽管政府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但时至今日这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特别是今年以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大多与预期出现了差距,表明国内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更为严峻的是,经济增速下降的趋势也影响到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收入,特别是有许多地方政府的“财库”几乎已经空虚。但是这一次央行没有像预期那样开闸放水,既没有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更没有降低储蓄利率。面对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的财政资金困难,中央政府也没有在这方面松口,而是在积极推行政府职能改革,通过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的行动来收缩政府的权力。 在此次“金融十条”颁布之前,中央政府已经通过多个场合提出了盘活存量的目标。中央的决策是基于以往在货币政策使用方面积累的教训而作出的。最近一二十年来,在GDP指挥棒的驱使下,我国推动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投资扩张,而推动投资扩张又高度依赖于货币投放的扩张,由于我国在货币发行方面缺乏严格的法律程序,央行可以随意“开动印钞机”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种做法虽然对推动GDP持续上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给经济的持续发展留下了后患,特别是货币超发导致我国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民生利益。“金融十条”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这等于是向市场亮出了底牌,中央已经不可能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危机。无论是银行业还是政府财政,都必须通过盘活存量来解决困难。这样做,实际上终结了我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导致货币政策功能扭曲的历史。 盘活存量,当然应该包括银行业和政府部门对现有资金进行整合,特别是对政府部门来说,还应包括进一步压缩一般性开支和“三公”消费,将钱用在刀刃上。但是,如果将盘活存量仅仅理解为这些方面,那么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挖掘到的潜力其实是有限的,难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因此,“金融十条”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为盘活存量指明了一条方向,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整合,将整个社会的资金活力释放出来,特别是通过释放民间资金的活力,允许其创办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壮大整个社会的资金力量,并且引导其投入实体经济。“金融十条”中的很多条,都对引导货币存量进入实体经济,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及服务业,基本可以确认为今后货币资金要重点扶持的领域,而对于“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领域,将会进一步加大淘汰的力度,这与目前正在努力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其实,对我国银行来说,由于其充分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倾力支持,因此这几年发展很快,其盈利情况普遍良好,有数据显示,即使是在今年一季度很多企业盈利情况出现下降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利润总额仍然在不断地创出新高,并且已首次超过3000亿元,16家上市银行占了A股2400余家上市公司一季度净利润总额的50%以上。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意味着无论大小企业,基本上在给银行打工。但是,银行间市场出现的“钱荒”问题却又暴露出其经营上的严重问题,银行过度发展“以钱炒钱”的理财产品,使大量资金沉淀于虚拟市场,衍生产品的链条越拉越长,风险越聚越高。这种银行业资源配置的错误不仅使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居高不下,也使实体经济无法得到金融业的有效支持,以至对经济运行不能产生正面的作用。 “金融十条”对盘活政府财政资金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当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体经济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那么,整个社会经济的效益就将出现上升,从而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够给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来源。因此,对于“金融十条”的理解,应该与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盘活存量结合起来,通过相关工作的推进,将全社会的金融资产存量和民间资金存量盘活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一种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