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7月4日),风闻半月有余的地方自行发债试点扩容一事正式尘埃落定,江苏和山东两省成为继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四省市之外的新增试点。而据早先媒体披露的消息,财政部有关人士曾透露,今年约3500亿元的地方债额度之中,将有约700亿元额度用于自行发债试点,这比2012年和2011年的289亿元和229亿元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虽然还是“自行发债”,而非更进一步的“自主发债”,但业界依然认为这是今年以来地方投融资体系的有益尝试。这一举措,也印证了财政部长楼继伟今年初那句颇为形象的“开正道堵歪门”譬喻。出任本届财政部长后不久,楼继伟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就曾表示,会采取一些政策制止住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趋势,再通过研究相关制度,对其“开一条正道,堵住歪门”。只不过从实际动作来看,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在地方债务问题上“堵歪门”的做法显得更多,“开正道”的尝试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记者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类似的“开正道”做法宜进一步加速。原因无他,从长远发展看,地方所面临的支出增长仍将比较刚性,如何直面这一问题并给出完整的风险解决之道不容再拖。近期的舆论也显示出这一问题的矛盾对立——审计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无疑显示存量地方政府债务依然有相当风险隐患亟待解决;但在刚刚闭幕的陆家嘴论坛,众多财经界大佬一致认可地方债务是个问题的同时,却依然重视政府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破解这一矛盾的钥匙,显然正是楼继伟所说的“开正道堵歪门”。抛开宏大的理论逻辑不说,仅从颇为现实的一个小切面,也足以显示“开正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审计署6月初公布的抽查结果显示,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通过BT(建设-移交)模式筹集资金的年利率可达20%,集资模式年利率也可达17.5%。而近期财政部代理发行的2013年第三期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结果,即便发行利率受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而有所走高,3年期债券的中标利率亦仅为3.79%,甚至低于现行4.25%的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如果说地方债务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财力收支不匹配,那么最直接的解决途径无疑就是增收减支。而在减支方面,除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拓宽更低成本的融资途径就是必然选择。低成本融资的融资途径有两大好处——直接好处是直接降低政府当期的偿债负担,化解悬于存量债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间接好处则是可以鼓励政府将更多的有效率资本留在民间,进而扩大税基,形成财政收入的良性循环。 但是根据审计署6月初摸底结果,当前地方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银行贷款。即便自去年以来债券融资的占比在稳定上升,但综合来看超过90%以上的资金依然依赖银行渠道进行筹措。这一格局,不仅让银行体系需要直接承受政府债务问题的风险,进而无从分身将信贷资源投入到有更高效率的生产性企业之中,更意味着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将一直维持在高位。 因此,未来更理性的做法是将已经拓宽的地方自行发债试点进一步推广下去,以促使更多的地方政府直面融资市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多为地方政府“开正道”的融资途径。学界给出的可供尝试工具其实并不在少数,市场理应拥有更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