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个很重要也很抢眼的任务,即“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 为政重在理财,此言不虚。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几率上升,中央财政收入近乎零增长,中央政府决定祭出一招,目标直指数量庞大的沉淀资金,是为深思熟虑之举,也是形势逼迫下不得不出的招数。 目前的状况,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省级财政,“重增量轻存量,重投入轻绩效”的情形都较为明显。如此,盘活财政资金存量,便显得颇为重要。同时,政府财政也不是光投钱就行,民众所纳之税还得用好,用在“刀刃”上。换言之,财政投入的绩效有待提升。 大国财政,虽极复杂,但在某种意义上,也类似于一个家庭。中央财政几近零增长,困境日显。要从中突围,办法无非有二: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需要经济成长,以带动税收收入的上升;节流之道,或是政府自身过“紧日子”,或是减少其他领域的支出,或是从预算制度改革上做文章,向改革要红利,并强化预算执行。 政府自身过“紧日子”自然十分必要。多年来行政运行成本高企,被视为沉疴——不该花的钱不能乱花,这是民主财政的要义,也是对纳税人的应有尊重。但财政支出也不可简单减少,许多民生领域,还亟待财政“输血”或财政“补课”。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显然是针对预算管理之弊,针对数量庞大的沉淀资金做文章。如此提议,看似技术层面的问题,实则触及既得利益,针对过往的“顽疾”与“病灶”。事实上,“重增量轻存量,重投入轻绩效”并不只是个思维惯性问题,亦为制度之弊、执行之弊。 国务院常务会议说得很清楚,就是要借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倒逼预算管理、审批制度和决策机制,并纠正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这种种制度不到位和执行不到位的背后,有既得利益在作祟。一些部门宁可财政资金沉淀,宁可在年底突击花钱,也不愿意改变现状。说到底,这是置部门利益于整体利益之上的行为,是要不得的,必须得到切实的改变。 预算编制质量的提高、预算编审程序的完善,本质是政府在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及依法理财。政府财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不够,甚至不能依法理财的现象,必须被遏制。方向既然明确,则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坚持,敢于触动利益,敢于动真格。比如,对于一些在预算执行方面表现不佳造成资金大量沉淀、浪费的官员,是不是真的实施问责、严肃处理?若无动真格的举措,则“重增量轻存量”问题的改变,进展可能缓慢。 政府是生产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机构。政府财政怎么花、花多少,跟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应该说,激活财政资金存量,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需要优化支出结构、提升支出效率。在这方面,现状也并不尽如人意。 本届政府一再强调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强调让政府职能归位,这其中一根重要的指挥棒便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财政支出的效率与支出结构的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政策的成效。这个时候,自然也需要重视透明财政的价值,以避免许多财政支出打水漂,避免财政使用过程中出现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