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的基调后,7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并强调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 当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相继在金融和财政领域提出激活存量财金资源,既透射出在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日益严峻和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等背景下,继续通过做大增量的空间有限,且变得力有不逮,又反映不论是货币信贷存量,还是财政资源存量都面临着突出的错配和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经济增速的放缓,正在加剧政府财政收支困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6%,中央财政收入只增长0.1%,且财政收入增速持续回落已是高概率事件;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财政资源大量投资于营利性领域,导致各级政府负债高企到难以复加的程度,加剧财政资源存量的错配和沉淀,影响财政资源使用效率。 鉴于此,激活财政资源存量反映今后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将越发体现为存量挖潜和增效,而非单纯做大财政投资增量蛋糕。而要有效激活财政资源存量,亟须推进财政领域的系统变革,向改革要效率。 首先,构建系统的政府会计制度,助力政府财政预算收支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当前基于《预算法》架构的政府财政预算收支体系,更多描述的是财政收支的现金流状况,且即便如此由于《预算法》未能有效矫正长期以来的部门预算特征,导致财政收支预算并不完全公开、透明、规范和完整,财政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等显著不足。 因此,当前有必要参照企业会计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政府会计制度,以系统性、规范化地揭示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管理好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财政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民主化。毕竟,基于政府会计制度规范政府财政,让纳税人如看企业财报一样看懂政府财政报告,将使人们既能了解年度财政预算收支状况,而且可根据政府资产与负债状况,了解并评估财政资源的配置质量和使用效率等。 其次,厘清政府与市场行权边界,确定财政资源的非营利性,促进财政资源使用的公共服务化。当前政府财政面临的整体收支缺口较大,而又面临结构性的财政资金沉淀问题,源自近年来财政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与民争利的营利领域,而这些领域,政府不仅不擅长,而且导致政府在财政资源使用方面的激励不相容和预算软约束,即部分政府部门只强调投资,而忽视或根本不考虑产出,导致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基建项目出现整体上的严峻超前和过剩,进而导致一方面政府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缺位和不到位,另一方面则大量财政资源投入到低效甚至无效的营利性领域,增加政府债务负担。 因此,有效激活财政资源存量,就必须把投入到营利性领域的财政资源,通过资产证券化和其他私有化手段向市场出售变现后,投入到非营利的公共服务领域,并明确禁止财政资源投资到与民争利的营利领域。同时,通过简政放权改革,断点均衡式地彻底剥离政府的经济建设功能,使其回归到经济社会秩序的规范和执行等公共服务上。 总之,盘活存量财政资源,不应简单地倚重强化财政预算执行,防止财政资源的沉淀,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而是要从根本上改革财政预算制度,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砍掉政府错放在市场上的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