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牵动了无数投资者脆弱的神经,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动荡,由此坊间流传着各种千奇百怪的言论,胡乱猜测有关当局是否有深层次的意图。但这种评论和分析大都停留在对各种具体表象上的反复炒作上不着要领,至于传播谣言引起紧张情绪甚至由此引申出“经济危机论”更是荒诞无稽。实际上此次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不过是央行通过市场化手段传递当前货币政策的基本姿势而已,没必要过度解读。 那种想当然的把央行叫做银行“妈”的看法其实是误解货币发行机制造成的,因为央行本质上是商业银行的银行,首先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公共利益而诞生的。它之所以肩负着公共使命,即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因为商业银行是唯一为所有非银行经济体提供最终结算功能的机构,作为商业银行体系金字塔顶端的央行因为维持商业信用体系的秩序而延伸出来的公共职能),是因为这个使命的达成在结果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的厚生。但央行和商业银行从来而且今后也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母子关系。 实际上,这次银行间市场闹的不是钱“荒”而是钱“慌”。其起点不是央行不给钱,恰恰是因为银行的信贷扩张(即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央行调控,引起部分金融机构恐慌造成的。因为准备率不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需求取决于存款规模。现实里若银行向客户贷款,必然要求客户在本行开户,然后汇入资金。这时银行同时计入等额的贷款(资产)和存款(负债),结果其资产负债表扩张。和那些朴素的单细胞金融思维不同,这笔资金不是银行从储户吸引到的存款,而是银行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收益评估后的信用扩张行为,该款项无论是基于资产抵押还是政府担保,都是无中生有产生的货币,这就是现实中的信用创造过程,它在宏观上体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由于贷款的增加必然同时意味着等量存款的增加,该银行也必然要为这笔存款筹集准备金,同时客户往往因为存在支付需求才贷款,获得该笔融资后资金会转到别的银行账户。对于贷款银行而言,这意味着自己存款(负债)减少,但其对应的贷款(资产)依然存在,因此吸引他行客户的存款就成为各家银行基层单位最日常的业务。而这个业务竞争每天都会有失败者,这些银行就得去银行间市场寻求资金,那些在银行间市场也竞争失利的家伙,只能去央行贴现窗寻求帮助。这是目前主要经济体银行体系的最基本形态。 对于正常市场化体系中的央行而言,正是通过对银行体系这种资金需求施加影响来实现自己的政策意图,货币政策也就是通过各种市场操作诱导银行间市场的价格(利率)作为起点向实体经济逐步波及的过程。奇怪的是那些长期诟病金融市场化改革滞后的论者这次却异口同声批评央行不作为。甚至能把这个短期金融市场的现象紧密地联系到这样长期的结构改革话题上。其实这个话题也是老生常谈,就是减少“间接金融”,促进“直接金融”,但这是中长期的政策课题,其目标是要避免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上,以强化本国金融体系的坚韧度。 当然,这次舆论的集体迷走,也要引起一些注意。当局的确有责任改进和加强与市场对话的能力和渠道,特别是民众金融知识匮乏,信息传递不规范的情况下,是否存在谣言引发局部恐慌兴趣的风险,都值得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