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经济现象。因此,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妥善引导,仍然是本轮城镇化需要坚持的路子。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城镇化毫无疑问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已经走过了30余年,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这项历史任务也越来越多地提出对自然、顺势、良性和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与挑战都很突出。以物为主的导向造成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而人口的城镇化同时也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向城市迁徙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人口急剧减少,城市中则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处于夹生层的农民工群体,不但成为社会管理难题,也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半城镇化”现象。 这一轮的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城镇化的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民工市民化上。通过体制改革,促进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适度集中和顺畅转移,不但能提高人口城镇化速度,而且还能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农民工市民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因地制宜有序稳妥推进,不应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是强制将进城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降低门槛,开放政策,引导有意愿的农民落户。同时,确保他们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均等待遇。户籍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其他方面的制度配合和体系建设,如财税设置、公共服务、医疗服务等,同样很重要。 解读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四化合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将担起引领“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时代使命。其本质是要使得公共资源、发展资本实现均衡有效地配置,不但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而且更要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而圈地卖钱、拆除所有旧建筑、无约束扩大城市面积、回过头去大搞工业等,都是短视的行为,是一种“大城市病”。 “大城市病”引发的各级城市盲目扩张、布局不合理、投资过热、债务负担加重,以及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等负面效应已经开始凸显。城镇化需要绿色、低碳、循环、集约发展,顶层设计的前瞻性规划是必要的。在考核制度上,不应以GDP和财政收入作为唯一指标,而是应该将居民体验、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 城镇化的本质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经济现象。因此,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妥善引导,仍然是本轮城镇化需要坚持的路子。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防止行政手段、政策超前、人为操作。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充分注意路径选择和节奏把握,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去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