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已过,住建部年初承诺的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程再次“爽约”。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程始于2010年下半年,意在全面支持房地产、公积金、保障性住房领域的公共管理应用,为楼市调控提供基础信息。但3年来,这一项目的推进步履艰难,何时能够完成尚未可知。 住房领域,难办的事情不独信息联网工程。今年3月,《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启动起草,而眼下正在着手进行的我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实质性的个人住房信息普查环节仍未入项,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和专家均表示,住房普查的推进困难重重。 系统建设需“过大关”,建成之后的信息使用同样不甚顺畅。据媒体报道,近日,住建部与40个首批联网的城市签订了一份“数据采集和使用安全协议”,内容包括住建部不设房屋产权查询端口、不拥有查询权限、个人住房信息的查询权仍然保留在地方政府等等。这份安全协议表示出的在数据收集意图方面的妥协,透露出住房信息的敏感性。 技术层面的客观困难因素当然不可避免。自住房改革之后,我国住房普查工作中断20年有余,基础数据缺失现象严重;房屋产权主体复杂、名目繁多,样本无法有效归属;各城市之间住房信息采样指标不对称,电子化程度不一,统计范畴与方式都存在着问题。 2012年3月底,北京市实有人口服务管理覆盖体系的一项统计初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381万套房屋空置。这一数据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空置率、泡沫这样的词语开始频频出现,连同后来层出不穷的“房姐”“房叔”,以及类似“北京有6000人手握300套住房”的传闻不绝于耳。住房信息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数据与社会公共管理性质。 住房调控的方向、力度,住房供给的比例分配,都需要完整的数据支持,只有了解所有住房总量和不同住房的占比情况,才能够清楚知道下一步调控的着力点。地产商对土地供应不足的强调,和城市住房高企的空置率、农村的耕地占用率已经不能“平账”,老百姓对住房的消费和投资也一直处于盲目判断、非理性预期中,住房资源在炒房和刚性需求之间断层,国家调控很难找到抓手。 因此,住房信息不能是一本糊涂账,其普查、统计、联网必须推进。只有持续不断推进这项工程,得出一个科学完整的住房分布体系数据。不光政府知道该怎么宏观调控,老百姓对于住房市场也能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