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6月1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这也表明政府要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与此同时,近期中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风波,6月20日,银行间拆借市场几乎失控而停盘:隔夜头寸拆借利率一下子飙升578个基点,达到13.44%,“钱荒”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为此,如何看待“盘活存量”与“钱荒”的关系呢? 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不差钱”。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1至4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高达15097.41亿元,而2012年全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总额也不过4946.47亿元,这表明整个银行体系的资金存量依然处于高位。本次“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需求方面,一是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导致大量理财产品于6月底到期,造成流动性需求急剧增加。二是银行法定准备金补缴和6月底税收集中上缴财政,造成暂时性的流动性需求增加。这两个原因中,第二个是每年都会例行发生的,银行应该能够预见得到,因此这是一个次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才是主要原因;供给方面,一是央行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未放松流动性。二是美国紧缩预期导致部分热钱流出,造成基础货币供给减少,流动性收缩。这两个原因中,由于中国央行的操作向来比较稳健,不会轻易放松或收紧流动性,所以这不是主要原因。第二个原因,即国际市场变化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才是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本次“钱荒”的实质是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无法抵御流动性波动风险,而央行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盘活存量”跟本次“钱荒”并无实质联系。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一直保持在高位,M2与GDP的比值也一直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如此巨大的货币存量经常导致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混乱与扭曲,这不仅大大增加了经济体系的风险,也给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盘活存量”是化解当前经济难题的妙招。那么如何才能“盘活存量”呢? 首先,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充分调动存量。中国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金从银行流出,进入企业,再流向居民手中,居民储蓄率高,把一部分钱存到银行,这部分钱就形成了沉淀货币。中国的M2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种沉淀货币,要把这部分资金盘活,必须依靠金融创新。具体来说有两个办法:一是允许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居民购买银行的债券,这部分钱就会流回银行手中成为“活钱”,可以被银行使用,银行也就不必再向央行要钱。而且金融债券信用等级高,期限长,这不但能降低居民的投资风险,也能改变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状况,可谓一举两得。二是实行资产证券化。把银行的优质贷款进行证券化,出售给居民,不但能增加居民的收益,也能盘活银行的资产,提高货币的流通效率,从总体上降低货币供给总量。
其次,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地下金融、影子银行等放到台面上来,让监管部门和社会共同监督,使他们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操作合乎法律规范。巨量的热钱,你不给他出路,他自己会寻找出路,你不给他合法的出路,他就会寻找非法的出路。只有把他放到台面上来,才能更好的管理、监控,防范风险。 最后,要出台相关的产业优惠政策,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资金总是会流向利润高风险低的地方,明确的产业政策可形成明确的预期,能降低风险,优惠的产业政策可以提高资金的收益率。这样社会资金就会自动流向政府希望的领域,而不是在风险很高的金融市场上“空转”。 当中国的金融体系能够真正“盘活存量”的时候,不但“钱荒”不会再出现,而且各种经济与金融乱象也将会消失。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作者系河南省金融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