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说了一段话,迅速引发广泛的传播:“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干部考核再也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心声,也反映出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以GDP论英雄的偏颇与无奈。此前有调查显示,中国的绿色官员升迁难,他们把精力和资金花在民生、环保上,晋升的概率相当低。当然,这并不是说GDP指标一无是处,只是它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过,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在于地区间的经济竞争。“中国的县级竞争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中国有今天的成就与地方干部的工作分不开。各个县好像是一个个企业,县际之间的竞争好像公司间的激烈竞争,正是这样的竞争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政府要从商业机构的角度考虑怎么来分配。” 从刺激经济发展与造就中国增长奇迹的角度来看,用GDP指标考核干部与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地位的确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中国官员对经济发展的热衷超过其他任何国家的官员。但问题也出来了,这种考核机制持续了二三十年后,弊端也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它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片面追求GDP,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浪费与污染。汪洋副总理还在广东任职时曾经讲过这样的例子:建一座桥,这是GDP;把这座桥拆了又是GDP;重新再建桥还是GDP。就这样,在一座桥上干了三次GDP。再比如,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污染的时候创造了GDP,治理污染又创造了GDP。 这背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GDP作为经济指标有个重要缺陷,就是不考虑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虽然有不少地方尝试推出“绿色GDP”,但是还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成为强制标准。根据一些机构的调查,“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GDP的1.2%”,也就是说,一旦我们把资源和环境的成本加上,很多地方漂亮的GDP数据就要大打折扣。 其次,以GDP考核干部还常常导致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扭曲,进而压缩经济持续增长的空间。高能耗、高污染的一些产业虽然危害巨大,但往往是制造GDP的“高手”。所以,一些地方干部秉持错误的“政绩观”,就会通过各种巧妙包装,招徕这些本来应该淘汰的“两高”企业,最终凭借漂亮的GDP数据升官走人,留给当地一个烂摊子。除了环境的代价,还把国家许多宏观调控的努力化作泡影,扰乱了产业发展的秩序。只有改革GDP考核干部才能倒逼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再次,干部盯着GDP,大量资源投入经济建设,必然拖欠对民生、社保的投入。对于地方而言,财政收入总是有限,为了招商引资,为了产业发展,大量的资源用在企业身上,就很难兼顾民生。因为在教育、医疗、环保等群众关心的领域投入再多,也很难直接转化成为漂亮的GDP数据,即便是社会效益,那也可能是在多年之后才能明显见效。这对于任期制下的官员,升迁机会可能早就被其他注重GDP的人抢走了。 那该如何考核干部?邓小平同志说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温家宝同志也说过:“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如今,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的群众更期盼什么样的生活? 习近平去年底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这样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更是干部考核的真正指标。不过,要推行这样的考核必须尽快在全国形成氛围、构建标准、制定制度。否则一个地方不以GDP考核干部,而另外的地方以GDP考核干部,那么最后就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干部考核乃至经济社会发生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