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遭遇热钱撤离、经济增长放缓、金融指标走差。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发布报告,预测继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后,第三波金融危机将从新兴市场引发,刺激了国际投资者脆弱的心理。许多人开始动摇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信心,导致一些非理性撤资和资产保全行为。 实际上,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目前宏观经济基本面、财政状况、外汇储备、融资规模均处于合理水平,并保持较发达国家更高增速,绝大多数数据离引发金融危机的水平相去甚远。盲目唱空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纯属夸大其词。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确实面临压力:一是这些国家在经历本世纪以来较长时期的高增长后,普遍从2011年开始进入下行周期。二是这些国家内部长期存在货币错配,导致其金融体系相对脆弱。由于这些国家大多需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汇率波动对其经济、金融有较大影响。当外部环境变化或本国经济下滑时,短期外资流出导致货币贬值,会进一步放大风险。三是发达国家量化宽松产生负面溢出效应,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货币升值和资产价格泡沫。如今外界担心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市场预期转变,又导致短期内资本大量撤离并引发市场波动。 不过,由于上述担心就认为新兴市场国家会进入金融危机状态,实在有些过于轻率。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格局演变,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显著上升。各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增强了抵抗资本外逃等外部冲击的能力。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总外债占总储备的比率大幅下降,外债规模、负债率都在国际公认安全范围内。其汇率制度和资本账户管理更加合理稳健,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不可同日而语。再次,虽然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进入减速期,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表现不俗。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仍比较健康,对直接投资具有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外逃资本主要是短期资本,看好新兴市场国家的中长期资本并不在其行列。这意味着,短期内资本流出容易造成流动性不足,甚至局部资金链断裂。但长期看,流动性减少有利于挤掉股市、楼市泡沫,使金融市场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最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趋势明朗,美国经济有望重新发挥世界经济火车头作用,这对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走出经济下行期是个利好消息。 经历过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关注利率、汇率变化,提高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危机管理能力。各国还加强国际合作,建立起有效的金融危机应对机制。如东盟“10+3”通过清迈协议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金砖国家也在筹建类似的金融合作机制。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一股恐慌情绪。无论是银行间市场出现的所谓流动性紧张,还是股市莫名暴跌、人民币汇率连跌,都是这种情绪的反映。实际上,正如以上分析,这些情绪是对风险的过度放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经济下行风险,我国已明确应对思路并及时采取有效举措,那就是继续坚定推动经济转型,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具体到金融制度改革,则是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步伐,更好发挥金融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作用。 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央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手段也更加多元,经验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有坚实经济基本面做后盾。因此,在保持清醒头脑,不回避当前风险矛盾的同时,人们更要对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保持充分信心,不在“羊群效应”下盲目跟风炒作,金融危机的“自我实现”机制就会被切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