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争议声中,央行还是出手了。 6月25日这一天是非同寻常的,本来似乎是铁了心扮“后妈”的央行,居然在不同场合三次就流动性问题发声。先是下午举行的上海2013年陆家嘴金融论坛发布会上,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凌涛公开表示,流动性整体也是充裕的。银行间市场的各类参与机构获取资金的环境也是相对宽松的。然后傍晚时候,央行网站就发布公告,称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支持,以缓解流动性紧张状况,今后还将采取类似措施。而当天晚上央行副行长胡晓炼也亮相
《新闻联播》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在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市场的流动性情况,综合运用各种相应的工具,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水平,保持货币市场总体的稳定。 此举虽然暂时尚不能理解成央行向资金市场“放水”,但至少面对令全球投资者恐慌的“钱荒”问题,央行不再只是远远观望着强调
“不缺钱”。资金市场对这一利好做出了最忠实的反应:26日,大盘出现结构性反弹,在蓝筹板块维持震荡的背景下,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盘股则出现报复性反弹。至收盘,沪指报收于1951.50点,跌0.41%,深指报收于7566.40点,涨0.95%,创业板指报收于1038.98点,大涨5.51%。 央行“无为而治”的救市方式获得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认同,重要意义在于其正在力图改变市场流动性恐慌的预期。只不过,恐慌的情绪虽然得到了安抚,但不一定能够改变股市的命运。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看来,股价波动和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波动还会延续,若不同时强化对异常资金的管理,今后投机资本“做空”中国套利投机的行为反而变本加厉,直到他们期待的降准出现为止。 央行此前纠偏的意图值得肯定,但打击得过快过猛,反而可能造成“杀敌一百,自损一千”的局面。毕竟影子银行的膨胀和资产错配要彻底解决非一日之功,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也适用于此时,央行一手要继续严格督促商业银行改正错误,另一手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流动性,防止局势恶化,实现平稳过渡。 不能因为央行偶尔流露的善意就认为改革努力付诸东流。我们可以看到,“钱荒”已经让一些银行吃到苦头,并下定决心做出改变。譬如这两日一度跌停的民生银行,于25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称目前该行流动性正常,并透露该行非标资产超标只有120亿元,将于7月20日全部清零。26日,民生银行大涨6.33%收于7.90元。其实,民生银行在商业银行里面属于运营效率最高的银行之一,这也就意味着民生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偏紧。因此在银行业资金流动性整体偏紧的情况下,会造成投资者对民生银行未来的预期降低,大量资金出逃,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价的暴跌。但判断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是资产质量,从业务质量上看,民生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较小。 不得不说,今日的“钱荒”之阵痛也恰恰说明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的日子太“滋润”了。而实体经济的资本回报率却一直下滑,中小企业一直举步维艰,今年更是最难就业季。当百业艰难,唯独银行业欣欣向荣的时候,就需要好好思考钱该用到哪里了。 这是最痛苦的存量改革阶段,注定不会有“皆大欢喜”的局面。要和各种力量博弈,会痛;要打破固定力量格局,会痛,但即使疼痛,也得昂首前进,毕竟金融领域改革的成败直接关乎其他领域改革的效果。 安抚恐慌之后,央行还需再出重拳,让钱回到正确的地方,毕竟没有不“痛”就可以轻松跨越的改革,但改革的成果也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