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的中国股市,在“钱荒”中暴跌5.30%,创近4年来单日跌幅之最,不仅击穿了2000点,而且两市共有近200只股票跌停,单日市值蒸发也达到历史少有的1.34万亿元。
此时此刻,“救市”的呼声再起,应属情理之中。关键是,到底该不该救市、用什么样的方式救市,这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否则此次下跌的代价就白付了。
此次暴跌,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宏观经济数据差强人意,而且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二是银行出现“钱荒”,央行又铁石心肠,没有半点放水的意思。
前者从今年3月开始就已初露端倪,只是5月的表现更为明显罢了。这期间,PPI的表现几乎没有让人看到过希望。不过,并没有引发过股市格外强烈的震动。真正引发此次股市暴跌的“元凶”,是银行发生的“钱荒”。工商银行的ATM取款机甚至也“慌”出了故障,被认为是“钱荒”的障眼法。
也正因如此,“救市派”也就强烈呼吁央行开闸放水,给银行释放流动性,以缓解流动性紧张的矛盾,重拾投资者信心。
显然,这是扬汤止沸、挖肉补疮式的“救市”思维,它纵然能解燃眉之急,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此时开闸放水,不仅不能让“钱荒”矛盾得到缓解,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钱荒”,甚至是严重的金融危机。不错,股市暴跌,股民的损失是惨重的。单日市值蒸发1.34万亿元,都是股民的钱,但有没有人算过这样的账,即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5%,居民手中的钱会蒸发多少?通货膨胀带给居民购买能力的蒸发,可不是一个或几个交易日的问题,而是持续、永久的,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股民世界最多,但炒股的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而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是所有人都要承受代价的。
也许有人会说,“救市”未必会引发通货膨胀。我要说的是,如果继续采取开闸放水的方式“救市”,必然会让我们陷入难以自拔的通货膨胀深渊。要知道,按照目前银行的信贷资金结构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就算此时不对银行开闸放水,也很难保证今后不发生通货膨胀。因为,存在着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严重错位的银行信贷资金,要想将风险化解,最大可能就是发行货币。而发行货币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就是居民手中的钱被蒸发。
也正因如此,忍住一时之痛,承受一时之失,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盘活存量货币,让银行信贷资金结构得到优化,让政府债务能不再继续膨胀,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对股市来说,“救市”的手段也并非银行开闸放水一条道,取消印花税、降低红利税、个人所得税,组织“国家队”进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股市等,都能达到“救市”的目的。
所以,面对股市出现暴跌、股民利益受到损害,切不可因一时之需而随便对银行开闸放水,注入通货膨胀因子。与通货膨胀带给广大居民购买能力的蒸发相比,股市暴跌带给股民的收入蒸发,还是要轻得多。
当然,如果管理层能该出手时就出手,以不向银行开闸放水的手段来“救市”,让股民少受损失,也就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