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6月25日盘中再度上演暴跌,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一度双双跌幅达6%左右,收盘分别下跌0.19%、1.23%。上证指数没能在前期低点1949点止跌,而是在1849点才止跌,最终靠午后惊天逆转使跌幅收窄,收盘于1959.51点。 至此,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6月以来分别累计重挫
14.83%和19.04%。
2006年以来,深证成指月跌幅共有三次超过22%,分别是2008年6月、2008年10月及2009年8月。其中,月跌幅最大的是2008年10月,下跌了22.75%。而在25日,深证成指的盘中最大跌幅一度使月跌幅超过23%。这意味着此轮暴跌不逊于2008年金融危机遭重创之时。 A股原本就深陷长期熊市,再发生断崖式跳水,令投资者非常痛心。面对这样的暴跌,市场上有关救市的呼声响起,出现了不少救市的建议。例如,建议汇金进一步加大增持力度,或牵头设立平准基金进场托市;立即无限期停止IPO,一日不收复3000点就一日不能重启IPO;央行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减免股息红利税及证券交易印花税;延长大小非持股锁定期。不过,也有一种观点指出,“救市”和“托市”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 出于向市场传递信心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以往股市大跌后通常会出台救市维稳政策。尽管这样做是投资者期盼的,但从得失经验来看,单纯应急式的救市不解决问题,A股还是摆脱不了熊市弱市及“牛短熊长”。最典型的救市是2008年9月,同时推出三大政策利好,即宣布汇金增持、印花税改为单向征收及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这些利好宣布后,刺激上证指数隔日罕见暴涨9.46%。不过,上证指数几天后重现跌势,较利好宣布之前再跌去10%以上。 就目前上证指数的点位来说,已经不是“十年零涨幅”,而是跌回了2000年6月的水平,堪称“十三年零涨幅”。应急式的救市只能对股市起到短期效果,而没法改变中长期走势。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根本性挽救市场信心,不能单靠
“刻舟求剑”式地引入资金来
“救市”、“护市”、“托市”。 治标不治本,是应急式的救市难以根本性扭转走势的根源所在。稳定当前股市,可以采取若干救市维稳的措施。然而,反思A股“十三年零涨幅”,更需要深化改革与强化治市。治市比救市重要,也是当前最需要的救市之道。通过改革与治市来解决影响A股市场发展深层次矛盾,才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正途。 监管层近期加大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且在已公布的IPO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突出了市场化与法制化的方向,但这些举措还不能把“圈钱市”改变为“投资市”。改革与治市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打破少数人暴利、多数人亏损的畸形利益格局。正是由于畸形利益格局的存在,大小非套现赚得欢快,但巨大的利益转移令股市大伤元气,中小投资者饱受股市走熊的煎熬。也正是畸形利益格局的存在,A股市场患上了严重的IPO恐惧症,IPO被发行方视作“节日”,却成为中小投资者的噩梦。 就现有的市场改革而言,打破上述畸形利益格局的力度远远不够。
IPO改革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三高”发行及提高新股质量,但估计畸形利益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IPO重启后,发行方及原始股东仍是真正的赢家,且无论股市牛熊都稳赚不赔。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25日表示,“将加快改革,加强基础性建设,维护市场三公,采取综合措施,提振市场信心,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透过这一表态,市场各方应该认识到,大跌正是倒逼证券市场改革加快推进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