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囊括了不断发展的传统大城市,也覆盖了众多中小城市。从世界经验看,城镇化进程中的增长不均衡会带来一些问题。中央政府是否应该更侧重发展落后地区或中小城市?中央政府如何干预塑造国内经济格局?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思量。 市场竞争可以促使企业创新,同样,鼓励地区和城市间竞争发展,减少过度管控,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试图限制发展良好的大城市,以此支持中小城市或落后地区,就好比向成功的公司增税去扶持经营不善的公司。 很多组织和国家都有相似的区域扶持政策用以调节地区差异。欧盟有向欠发达地区(如意大利南部)提供援助的传统,美国也曾大力投资阿帕拉契亚等落后地区。中国的经验在于,它的区域政策更加有效,体现了中央政府强大的执行力。 好的区域政策离不开中央政府的严格监管。在美国,缺乏限制的地方政府积累了庞大债务。有的地方政府缺乏专业知识,在地区间合作项目上需要中央政府协调。这些因素都要求在鼓励地区竞争发展与中央政府干预之间寻求平衡。 城镇化的成功需要3个支点:良好的政府、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可以解决拥挤、传染病和犯罪问题的公共部门,也离不开新住宅、排污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此外,每个城市都需要良好的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个支点彼此促进,紧密相连。中央与地方政府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专家们担心地方政府财政依赖于大量负债和出售土地,但只要它们的规模可控并得到妥善应用,就不会造成根本性错误。如果陷于借款而不能自拔就有危险,破产的美国城市底特律即是前车之鉴。出售土地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收入来源,若以此维持开支,未来将面临巨大风险。 约束地方政府开支、厘清收入来源很重要。各种税费和中央政府拨款,包括所得税、增值税、房产税和公共设施使用费等,都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收取公共设施使用费,可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地方政府会倾向于选择高收益、高社会价值的项目。此外,高速公路过路费等,有助于鼓励人们少开车以减缓拥堵。 中国的中小城市是缓解大城市拥堵的中坚力量,很难预测哪一个城市将繁荣或衰落。地区和城市间适度的良性竞争可以促进长远发展,可以造就一个健康的城镇体系。虽然向其他国家学习成功的城镇化经验是一条捷径,但中国更需要考量自身特点,从地方的“改革试验区”汲取经验。
|